油菜籽加工后有兩種產品,菜油和菜粕,菜粕是養魚的好材料,往年菜粕的價格每噸2500~2600元,今年大漲至每噸約3100元。
中國水產養殖業并未發生異動,菜粕供不應求的背后,是投機商利用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國家臨時存儲油菜籽收購的漏洞,大肆用便宜的進口菜籽油冒充國產菜籽油,騙取委托加工費用和內外菜籽油價差帶來的巨額利益。
今年5月,《關于切實做好2013年國家臨時存儲菜籽(油)收購工作的通知》公布,油菜籽托市正式啟動。中儲糧是托市收購的主體,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后更利于保存,但是中儲糧沒有足夠的加工能力,因此一批企業被中儲糧委托代為加工油菜籽,這些企業可以獲得每噸220元左右的加工費用。
上述安排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熟悉內情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自2008年以來,為了保護農民種植菜籽的積極性,國家實施油菜籽的國家臨時收儲,2008年油菜籽的托市價格是每斤2.2元,后來托市價格有所波動,總體呈現上漲的態勢,今年油菜籽的托市收購價格達到2.55元/斤,加工成菜籽油折合每噸1萬元以上,而眼下國際市場上的菜籽油每噸在8200元左右,內外價差每噸約2000元。
一些中儲糧的委托加工企業以低價的進口菜籽油冒充國產菜籽油,除了賺取委托加工費,菜籽油的內外價差更是帶來豐厚的收益。
為了杜絕不法企業以進口菜籽油代替國產菜籽油,上述人士說,中儲糧要求受委托的企業除了提供菜籽油,還要提供菜粕,二者缺一不可。委托加工的企業中,有些根本就沒有收購加工油菜籽,菜籽油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要獲得菜粕只能去市場買,大量企業因此搶購菜粕,就出現了水產養殖業沒有異動而菜粕價格卻大漲的怪象。
一家油菜籽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對上述現象憂心忡忡,希望社會重視國內油菜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于委托加工企業以進口菜籽油頂替國產菜籽油交付給中儲糧的報道,中儲糧方面有關人士表示不了解有關情況,無法回應。
中糧集團則否認了有關報道,該公司給記者的回應稱:今日有媒體報道稱中糧采購進口轉基因油菜籽和轉基因菜籽油冒充國產菜籽油流入國儲庫。經核查,中糧集團下屬相關CYE公司在國產油菜籽托市收購過程中的各項操作符合國家政策和規定,不存在用進口菜籽或進口菜籽油冒充國產菜籽或國產菜籽油轉交國儲庫的行為。
托市收購的本意是保護農民種植油菜籽的積極性,制度安排的漏洞卻為進口菜籽油大開方便之門。美國農業部今年8月公布的報告顯示,2009/2010市場年度,中國進口的菜籽油數量為78.5萬噸,到了2012/2013市場年度,菜油進口猛增至140萬噸,增長約78%。中國本土的油菜籽年產量則一直在1300萬~1400萬噸的區間震蕩。在2009/2010~2012/2013四個市場年度,中國油菜籽對應的年產量分別為1365.7萬噸、1310萬噸、1342.6萬噸和1400萬噸。
除了托市收購帶來的巨大內外價差讓國產菜籽處于不利境地外,在湖北等既可以種植油菜籽也可以種植冬小麥的地區,種植油菜籽的收益低于小麥還未得到有效解決,另外國內油菜籽種植規模小,品質不一,也讓加工企業更傾向于使用品質均勻的進口油菜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