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兵,湖北人,44歲,深圳流水線上的一名操作工,天生一副笑臉,但是月薪從4000元(人民幣,下同)到2800元的心理落差,讓他眉頭緊蹙,平添幾分愁苦之色。
在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各個因素的壓力下,企業的利潤日漸微薄!兜谝財經日報》記者在深圳的一些工業園區走訪下來,發現不少企業的工人實際薪水比去年有所下滑。
為了留住工人,部分企業已經調高底薪。但對于人力成本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利潤微薄的代加工企業,很多則繼續選擇撤離到周邊和二三線城市,外遷的趨勢正在加速。
工人的賬本
曹兵在深圳寶安區福永鎮一家做電池的工廠看守生產線和裝卸鋼帶。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之前在老家一家紡織廠做了20多年。
去年,聽說在這家工廠干活,底薪雖然只有1500元,但加班加點是常態,每月綜合下來能拿4000多元的大有人在。這讓每月在紡織廠拿2200元的他心動。
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來到該廠之后,工廠效益急劇下滑,4000多元的盛況已經不再。
“去年很多長期固定的單子,今年都取消了,以前不接的爛單子也開始接了。”曹兵告訴本報記者。他口中的爛單子是指那種下得急要得也急的訂單,通常會讓生產部門措手不及,難以安排。
為避免人員流失,曹兵所在的工廠不敢經常停工,而是延長訂單生產周期,十幾臺機器只開一半,讓稀少的訂單維持工廠運轉。除此之外,工人的底薪也上調了100元。
但這顯然與曹兵的期盼相去甚遠。曹兵給記者算起在深圳和老家支出的差距:在深圳,每天早餐2元河粉,中晚餐各6~10元的兩素一葷快餐,一月下來吃飯要花400~700元,工廠雖提供免費住宿,但曹兵和妻子在外租了一間農民房,夫妻二人分別負擔房租200元,加上電話費等其他開銷,一月下來1500元左右。
曹兵已經連續半年都無加班機會,每日工作8小時,每月拿到的工資在2800元左右,扣除開銷之后一月能結余1300元。而在老家的紡織廠上班,住的是自家的房子,飯也在家做,一月下來結余的錢也有1300元。
曹兵空余時間就在該工業園內打探哪家工廠的待遇高,但一番打聽下來,發現今年效益都不好。
企業的賬本
日子難熬的不止這一家。距離福永鎮不遠的松崗鎮,一家做PCB代加工工廠的制造部經理感嘆,5~7月本來就是行業淡季,現在又兩頭受氣,一頭是原材料采購價還在往上漲,一頭是代加工的港臺企業壓價,工廠雖然只有六七十號人,但也快撐不下去了。
福永鎮一家生產手機周邊產品的老板周明(化名)告訴記者,有些勞動密集型高的企業人力成本已經占到60%了,加上原材料成本,工廠的利潤所剩無幾,每給工人增加一分薪水,都在刺痛老板的神經。
周明的工廠人力成本占總支出雖僅有15%,但已比去年高了不少。
他們今年的訂單量還算穩定,200名工人每月加班時間仍有100個小時,今年底薪上調了100元,加班費每小時上漲了2元,每人每月一共能多拿300元。但對于周明而言,每月人工支出多了6萬元。這削減了周明不高的利潤點數。工廠占地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月租金19元,加上水電費每月開銷11萬,占總成本的7%。而原材料成本占比則高達70%以上,利潤空間只剩不到8%。
2008年,周明的工廠剛開辦時,每名工人的月薪在1800元左右,現在則達到3000元,5年間上漲的幅度近70%。若以200人來計算的話,現在一年要多支付近300萬元。
周明的一個朋友6月份已經搬到東莞了。除了內地企業,大量港臺企業也在迅速搬離。根據廣東省要求,2012年底對“三來一補”企業完成轉型,企業不再享受稅收政策優惠。由于政策優惠的喪失,今年部分港臺企業面臨倒閉或搬遷,工人薪水或被拖欠,或被大幅壓縮,勞資糾紛不斷。
周明認為,管理成本高于內地企業,也是港臺企業撐不下去的一個原因。“管理層多來自于港臺,工資是內地員工的1.5~2倍。管理人員數量也遠多于內地企業!
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的一位權威人士解釋道,港臺企業公司制度比較健全,管理人員配備多,分別負責不同的項目,不像內地企業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財務采購一肩挑,很多甚至是夫妻檔,分工不明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