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煎熬,中國已經一年多了,而美國則有兩年多了。經歷的時間有長有短,但現在經濟都走在復蘇之途。雖然還有對經濟二次探底的憂慮,其中包括宏觀政策和經濟運行的動向,而當前中美實體經濟最關注的問題都是失業率的攀升。
全球共性:無就業復蘇
8月份,美國的失業率上升到9.7%,為26年來的最高點。但實際的失業情況更嚴重。由于危機持久,不少人已經放棄了尋找新職業,或者轉而成為兼職,從而被官方的失業統計排除在外了。
即使這樣,經濟學家也普遍認為,美國的官方失業率會在幾個月內上升到兩位數。有經濟學家甚至認為,7月份的真實失業率已經在16%了。
總統奧巴馬和聯儲主席伯南克都認為,高失業率還要持續到2011年甚至更晚的時候;就業成為了影響美國經濟復蘇的一個最關鍵的障礙。有一種看法很說明問題,就是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加息與失業率到達頂峰的時點是關聯的。
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的情況似乎好些,公布的登記失業率是4.3%。但實際上,我們的失業統計覆蓋面局限性更大,不足以全面的反映全社會就業的情況。年初, 社科院發布的報告稱,中國的城鎮失業率是9.4%;而民間的草根分析人士則認為全社會失業率是14%。
經濟開始復蘇,甚至在中國一些沿海企業出現用工荒問題,但中國整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9月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1~8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是757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900萬的84%。
估算下來,全年新增就業崗位可望在1100~1200萬,遠超年初定的900萬目標任務。這是個來之不易的成績。過去十年數據表明,中國GDP增長10%,提供崗位1000萬左右。今年的GDP增長可能只是超過8%,而新增的崗位反而較大幅度的增加。說明政府的4萬億刺激計劃以及其他的促進就業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不過今年需要就業的人員總數超過2400萬人,因此就業市場仍然緊張。
就業的社會影響
對此主要有兩個擔憂,一是擔心拖累經濟復蘇的步伐,二是擔憂影響穩定。
就業和經濟復蘇是相互影響的,但從根本看,經濟復蘇是因,就業增長是果。高失業率會影響居民消費,拖累經濟復蘇。經濟衰退時,企業為了生存,往往是通過裁員、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而到了經濟復蘇時,企業并不會立即增加員工。這導致了在經濟復蘇過程中雖然企業運營情況好轉,但就業情況不會立即跟上,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居民收入依然下降。就業的復蘇相對經濟復蘇是滯后的,但經濟復蘇了,就業終究會復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