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首次啟動海外尋寶 摸清家底而非追討文物
中廣網北京10月1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23分報道,昨天是圓明園罹難149周年紀念日,圓明園管理處宣布,啟動首次海外尋寶活動,將派專人歐美等地區對海外流失文物進行一次大"摸底", 為期一年。他們將對各種圓明園文獻、文物和照片進行考察收集,1年內陸續將成果集結成資料數據庫,并向社會公布。
1860年以來,圓明園文物除在火燒中被焚毀外,還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散失,流向以英法等歐洲國家最多,美國、日本也有很多。
據了解絕大多數的機構和個人是比較支持這次做法的,我們的主要定位是摸清家底,發揮它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還可以開展一些交流。
這次海外尋寶活動大約從11月中旬開始,參與的包括圓明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清華大學的專家,及CCTV4《國寶檔案》的攝制組。
這次尋寶的路線大致有,美國的東海岸,主要是在華盛頓和波士頓這邊;其次是英國和法國,因為在英國和法國藏的圓明園的文物是最多的;最后可能是日本或者是亞洲的其它地方。這次海外尋寶大約在明年10月18號,圓明園150周年之前,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昨晚接受了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獨家專訪時說,現在恐怕還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對圓明園的當時的歷史狀況,包括他當時受破壞的情況,給人展示的時候,應該使人通過付諸于文獻啊、付諸于資料啊,看到真正圓明園當時的輝煌。應該做的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上面。至于追討,一下子就定在那上面,就會引起一些爭議。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也認為,目前條件下,摸底比追討更現實。
一位多年從事流失文物搶救的業內人牛先生就流失文物的追索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我們的工作范圍出發,搶救流失文物,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摸清家底,摸清家底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知道丟了什么東西,另外一個是這些東西現在在哪,是一個什么情況。這個工作非常重要。這個追討是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就是說我要追查、討還這么一個意思。它跟追索是不一樣的。追索,它有一個依法追索的這么一個前提。因為你像對于歷史的東西,沒有什么依法的問題。當然也可以找,即便是圓明園的東西,它出去的渠道也是很復雜的。除非這個我們有非常明確的一些記錄,或者是證據性的東西,能夠證實他就是1860年的時候讓人給搶出去的,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很難。
不過,著名文物專家、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教授、中國民間國寶專家金煜表示,摸底之后不排除會促動一些文物回到故鄉,從國家文物的利益來說,凡是咱們中華大文化中的任何一個角落的東西,我覺得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那么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記錄我們中國有屈辱歷史的時代,有些東西是非常有意義的。該討還的就要討還。國際上對我們中國文物的收藏是非常廣泛的。像法國國立大學圖書館里還藏著我門唐朝拓的字貼三本,有唐太宗書寫的、歐陽詢書寫的。像圓明園這樣的大事情,遭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有必要在世界范圍內,去把這些東西了解了解,調查調查。如果能夠在某些條件允許情況下,我們討要回來的話,那當然是非常高興非常高興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