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個國際自由港:上海自由港2020年建成
內地首個國際自由港建設時間表明確
上海自由港2020年建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 /上海報道
對于不少內地居民來說,香港是個不折不扣的購物天堂。因為在香港,進口商品價格相較內地便宜不少,尤其是在奢侈品、化妝品、數碼產品等商品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商品物美價廉背后,究其根本原因則是香港是一個免稅自由港。不過,到2015年至2020年期間,香港的這一自由港優勢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削弱,因為上海正在謀劃建設國際意義上的名副其實的自由港。這除了能夠幫助上海提升成為國際航運中心之外,其副效應則是可能吸引長三角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居民蜂擁至上海消費。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上海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處獲悉,雖然國務院關于上海建設“兩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文)只提及“借鑒國際自由港政策,拓展洋山保稅港區功能”,但上海建設“自由港”的目標已經明確——以中國第一個保稅港區洋山港為核心,建設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港,到十二五期間再把洋山港的政策推廣到上海“三港三區”及周邊臨港新城等航運服務集聚區。
上海自由港戰略分“三步走”
什么是自由港?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自由港(free port)是指全部或絕大多數外國商品可以免稅進出的港口,劃在一國的關稅國境(即“關境”)以外。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對于自由港來說,外國商品進出港口時除免交關稅外,還可在遵守所在國有關政策和法令的前提下,在港內自由改裝、加工、長期儲存或銷售。而這也是為什么進口商品在香港等自由港城市較為便宜的原因。
在國發【2009】19號文中明確提出了要在洋山港“探索建立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而上海市政府已經把打造“自由港”視為綜合試驗區的最終目標。
《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到,由于自由港政策觸及我國稅收、海關等很多關鍵性政策和法規,其進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上海自由港戰略將分“三步走”。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市發改委研究院院長肖林在11月30日召開的“航運金融服務國際會議2009”上作了具體介紹:
“第一階段,2009年-2010年,我們將針對國發【2009】19號文中‘可以操作’內容進行全面落實。第二階段,2011年-2015年(‘十二五’時期),我們將針對國發【2009】19號文中提及‘研究探索’內容,全面落實積極功能拓展,先聚焦洋山保稅港區,隨著市場的需求和政策深化進一步拓展至‘三港三區’,北外灘、陸家嘴及臨港新城等航運服務集聚區。第三階段,2016年-2020年(‘十三五’時期),要基本形成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港功能和制度。”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查閱相關文件了解到,今明兩年“可以操作”的內容有:實施洋山保稅港區營業稅優惠政策;中資外籍船舶特案減免稅政策;推進企業開設離岸賬戶試點;啟運港退稅政策等等。而“十二五”期間要“研究探索”的內容有:探索創新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稅費改革等等。
“一些政策已經落實或正在落實,”肖林告訴記者,“例如,洋山保稅港區內免征營業稅,今年5月份以來,已經減免了相關營業稅收4000多萬元。”
“三港三區”聯動
值得注意的是,肖林在講話中提及了洋山港相關政策在“十二五”期間將向“三港三區”拓展,而“三港三區”又是什么呢?記者了解到,這與上海浦東新區與南匯區的合并存在著聯系。
浦東新區為什么要和南匯區合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打通原來沒有打通的癥結,例如在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區域布局上,浦東、南匯各自有港口,通過兩區合并可能會更好地解決聯動的問題。”幾個月前,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曾這樣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新浦東”的意義。
2008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完成5.82億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集裝箱吞吐量2800.6萬標箱,位列世界第二,已經初步具備了國際航運中心的規模。在新浦東成立之前,上海港的貨物吞吐主要由高橋港、洋山港兩個港口分享。位于浦東的高橋港主要是東南亞航線及其他貨種航線,位于原南匯的洋山港主要是對歐美的集裝箱航線。由于行政區劃等一系列原因,兩大港口之間的聯動存在一定困難和阻力。
今年11月18日,上海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其作為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將統一管理位于浦東面積達20多平方公里的“三區”——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洋山保稅區的行政事務。而“三區”內又分別擁有高橋港、浦東國際機場空港、洋山港。
這意味著“三港三區”將浦東新區沿東海100多公里的海岸線、3400平方公里海域也串連了起來,形成了航運和空運的黃金海岸。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長姜樑向記者坦言,浦東要承擔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重任,主要抓手就是“三港三區”,要在體制、政策、監管、功能等方面入手,推動資源整合,提高整體競爭力。
“‘三港三區’聯動在體制、機制、政策上是會有所突破的。”肖林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按照正在擬定的上海“十二五”規劃,上海市政府未來將把洋山保稅港區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區域,把外高橋保稅區建成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功能前沿,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讓“三區”帶動“三港”,實現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和機場空運樞紐港在功能上的互補。
而根據姜樑透露,基于“三港三區”的規劃,浦東將建設沿海大通道,南到原南匯區的蘆潮港,北到外高橋。而這條沿海大通道將對長三角港口群都有輻射作用。
一直以來,擁有洋山港、北侖港、臺州港、溫州港、高橋港、連云港、洋口港的長三角港口群雖然承當著全國1/3以上集裝箱貨物吞吐量,但這些港口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貨運爭奪也十分激烈。而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漣漪效應所產生的以點帶面效果之下,長三角港口群整合也在提速。
《中國經濟周刊》獲悉,目前上海正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編制完善和組織實施長三角地區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和港口、城際軌道交通等重點專項規劃。
我國已有保稅港區13個
保稅港區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各項功能政策,是未來我國建設自由港的先行實驗區。截止至2009年9月,我國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保稅港區已有13個。
上海洋山保稅港區
2005年6月22日成立
8.14平方公里
天津東疆保稅港區
2006年8月31日成立
10平方公里
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
2006年8月31日成立
6.88平方公里
海南洋浦保稅港區
2007年9月24日成立
9.21平方公里
寧波梅山保稅港區
2008年2月24日成立
7.7平方公里
廣西欽州保稅港區
2008年5月29日成立
10平方公里
廈門海滄保稅港區
2008年6月5日成立
9.51平方公里
青島前灣保稅港區
2008年9月7日成立
9.72平方公里
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
2008年10月18日成立
3.71平方公里
廣州南沙保稅港區
2008年10月18日成立
7.06平方公里
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
2008年11月12日成立
8.37平方公里
張家港保稅港區
2008年11月18日成立
4.1平方公里
煙臺保稅港區
2009年9月7日成立
7.26 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