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都能與GDP同步增長,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它將為擴大消費打下堅實的基礎。”范劍平介紹說,我國已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一是確保離退休、低保家庭收入穩定增長,今年名義增速將不低于10%;二是“十二五”期間,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提升幅度將接近或超過GDP增長;三是為促進企業職工收入增長,發布了城鎮職工分行業工資指導線,“十二五”期間增速也要拉近或超過GDP增長。
拉動消費的第二個著力點是讓老百姓敢于消費。范劍平介紹說,近年來,我國在養老、醫療、教育等三個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截至2011年底,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8億,全國60%以上的地區建立起新農保、城居保制度,參保人數共計3億多,再加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目前我國有養老制度保障的總數為6億多。2012年,我國將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蓋,到“十二五”期末,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將力爭覆蓋8億人以上。
我國在城鄉居民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大幅提高。2011年底,我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2.8億,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這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都已建立。為降低居民教育負擔,我國已經實現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免。今年,我國針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將達到4%,真正實現了《教育法》提出的目標。
此外,國家還采取了諸如節能環保汽車、節能家電補貼等政策,同樣在一定時期內較好地起到了拉動消費的作用。
調整供給結構,工業轉型取得積極進展
“供給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范劍平指出,近年來,我國在加強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前10家鋼鐵、汽車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上升到49.2%和87%。“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業化學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7%和15%;累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煉鋼產能7200萬噸、水泥產能3.5億噸、焦炭1.07億噸、造紙1070萬噸,占全部落后產能的50%左右。“十一五”期間,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5.8個百分點。
2010年以來,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相關部門扎實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7個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工作。“十一五”期間,利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渠道,工信部先后實施了11項重大工程,僅2011年安排資金近140億元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工信部牽頭編制的13個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細分領域專項規劃已發布實施。
做好“加減乘除”,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
在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調整的同時,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結構調整同樣重要。范劍平認為,要素結構調整,就是要把經濟增長對資金、勞動力、資源、環境的依賴,轉變為依賴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效率的提升。
“要素結構調整要打破過去的路徑依賴,因而是三個調整中最為艱難的。”范劍平舉例說,目前我國的萬元GDP能耗下降的速度并不是特別理想。經濟高增長,能耗就大幅攀升,經濟增速放緩,能耗才隨之下降。只有加速推進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才能將“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形成合力,加快生產要素結構調整的步伐。
那么,如何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呢?范劍平指出,必須看到,經濟轉型不僅是巨大挑戰,還會創造出巨大的需求。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將淘汰落后理解為做減法,那么,結構調整創造出的新需求就是做加法,通過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就是做乘法,而清除阻礙科學發展的種種體制、機制弊端,則可以理解為做除法。
“如果在調結構的過程中,處理好上述‘加減乘除’的關系,用加法、乘法把做減法造成的經濟下降因素抵消掉,我們經濟轉型的步伐就會邁得更穩健。”范劍平說,正確看待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一方面要看到各領域轉型的積極進展,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上述經濟轉型的進展離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尤其是在經濟增長回落的大背景下,既然我們希望調結構與穩增長和諧統一,不愿意走保增長的老路,我們就應該做好短時期內付出增速放緩代價的準備。惟其如此,才能為今后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