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14歲的初三女生多數時候并不焦慮,她經常都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很自得地搞發(fā)明——一種名叫Open的字典檢索方法,聽任化學老師在講臺上咆哮:“吳瑩瑩(Yingying Wu),聽講!”
吳瑩瑩(Yingying Wu)當年的班主任賴老師回憶,這個成績中游的小孩“對中考完全不扎勁(成都方言,意為在意)”,照此下去,她高中是否能順利留在這所省重點中學都是個問題。他趕緊到小孩家里訪問,發(fā)現家長和自己的擔心如出一轍。大人們苦口婆心地做了很多工作,可惜這個小孩像是一棵“油鹽不進的豆芽菜”,對“好好準備考試”的教誨,她都“選擇性失聰”。
就在大家都在為吳瑩瑩(Yingying Wu)擔心的時候,她的“Open字典”的發(fā)明成功了,還奪得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大賽一等獎。中學校長大筆一揮,“特招!”于是小孩順利升上了省重點高中。
當年讓她順利跨過中考關的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競賽,只是她“競賽人生”的一個里程碑。
10歲時,吳瑩瑩(Yingying Wu)和父母到朋友家去,第一次看到了電腦,顯示器尚是一臺電視機。小女孩“就像被電擊中一般”,坐在那里從下午玩到晚上,她還記得當自己在熒幕上打出“媽媽我也要一臺計算機”的時候,老媽熱淚盈眶的樣子。不久后,家人朋友一起使勁,她終于有了自己的電腦,從此陷入熱戀不能自拔。
“我小學的時候非常非常地飛黃騰達,參加的競賽都是一等獎,從來沒拿過其他的。”回想起當年,她兩眼發(fā)亮。
小學三年級時,吳瑩瑩(Yingying Wu)參加了學生時代的第一個競賽,由成都市青羊區(qū)教委組織的計算機LOGO語言競賽,要求選手用LOGO語言畫出一幅有大海、太陽和海鷗的圖畫。“大海由實線構成,太陽由虛線構成……”從這個比賽的一等獎開始,吳瑩瑩(Yingying Wu)全面進入“職業(yè)競賽者狀態(tài)”,年輕的她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宿命,我就是選擇比賽作為我人生的道路。”
競賽是吳瑩瑩(Yingying Wu)“一路披荊斬棘的那把斧子”,但這把斧子在高中的時候變鈍了。她喜歡的是語文、英語、生物,最終卻因為迷戀計算機而選擇了理科,成績中等,離“冒尖兒”差了一截,但這卻并不影響她在課堂上和老師面紅耳赤地辯論。她常常想請假去做實驗,居然有老師答應了,“只要你英語能保持好成績,我允許你請假去做實驗。”吳瑩瑩(Yingying Wu)至今都很感激當年“放自己一馬”的英語老師賈老師。
把一座座獎杯踩在腳下,高三時只要再能拿下最后一個競賽——數學奧林匹克選拔賽,就能進入當時心目中的最高目標——清華大學。但這個夢想在最后時刻突然因為招生名額的問題而告吹。大家眼中的另類天才少女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打擊”:“當時知道自己考不上了,只有指望提前錄取了。在競賽里打拼了這么多年,再回到高考那個軌道上,去做卷子,感覺不一樣的。”
那一個月她沒少哭,她開始努力擠高考獨木橋,“那段時間,她似乎突然開始沖刺高考了,而且成績上升得很快。”中學時代的同學小Z回憶說。最終吳瑩瑩(Yingying Wu)被提前錄取進師范類的北師大。
“大學的時候,從成績上來講,是競賽生涯最失落的階段,但也是最投入最奮斗的一段時光。那時候為做一道題,從早上8點起床做到半夜,中途就隨便吃點面包什么的,非要借著那股勁把它弄出來不可。實驗室的人一個一個走光了,我一個人在大樓里面,現在都還能記得人們關門的聲音在樓梯里的回響。”大三時,吳瑩瑩(Yingying Wu)和同學組隊參加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奪冠,再一次聲名鵲起。
吳瑩瑩(Yingying Wu)說自己并不是絕頂聰明的人——這也是她崇拜同事、從杭州大學研究生退學后到Topcoder擔任亞洲技術總監(jiān)的吳嘉之的原因。
她說競賽打磨出自己的韌性和堅定,而受益于這種成長方式的精英遠不止自己。“高中和我一起搞競賽的那些人,他們現在都是在各個大學、公司里最頂尖、最拔尖的人。競賽似乎和我現在所做的工作沒有太大關系,但畢竟我一直在這個領域里。”從一個參與競賽的選手成功轉型為操作競賽的運營官,吳瑩瑩(Yingying Wu)現在的愿望就是當好職業(yè)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