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顯示,中國約有2000萬喜好網絡游戲的“網游少年”,其中260萬有不同程度的網癮。由于沉溺網絡游戲的某些行為特征與毒品成癮有相似之處,網絡游戲被視為“電子海洛因”。青少年一旦陷身,單憑自身之力便難以自拔。為了幫助他們戒網癮,心理治療、軍訓治療、甚至藥物治療等方法都派上了用場。
在安徽省合肥市,幾名大學畢業生以“過來人”的經驗,自創了一套“另類戒網法”,并且嘗試著依靠這一發明自主創業。到目前為止,經過他們治愈的10余個“網癮患者”幾乎全部從網絡游戲的泥潭中中成功脫身。
“過來人”自創“戒網癮法”
畢業于安徽省交通學院土木工程系的余強,畢業后先是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了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開始幫助沉溺在網絡游戲中不能自拔的青少年戒網,并通過這種途徑開始自主創業,辦起了戒網咨詢站。
“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讓我決定放棄自己在工地上的工作!庇鄰娬f道。
一次無意間在大街上的網吧門口,余強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個十幾歲大的孩子幾天沒回家在網吧上網,父親輾轉著找到網吧,拖出孩子就在街上揍起來。讓余強和其他圍觀的路人吃驚的是,孩子倔強地站著,一言不發,眼神木訥。家長見狀更加氣憤難耐,打罵不休。
“我一下子就想起來我以前迷戀上網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教訓我的,看見那個孩子就像看見了以前的自己。在沉迷其中的時候,網絡游戲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樂趣,任何打罵在這種樂趣面前,都是‘毛毛雨’。”余強回憶說。“直到后來我覺得沒有樂趣之后,網癮才算徹底擺脫了。”
站在一個“過來人”的立場上,余強認為,自己對青少年為何染上網癮,以及陷其中的每一個階段會出現怎樣的心理變化都有著切膚的了解。而自己走出網癮的過程,“也很具有代表性”。
于是,2006年3月6日,余強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了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并找來有著類似經歷的四名同學,大家共同合作辦起了戒網咨詢站。
“工商局的人說我們這是新行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和方式就暫時寫‘生活咨詢服務’吧,更準確一點。”余強笑著說。
這些“過來人”們聚集在一起,一起分析當初沉溺網絡游戲的原因,分析如今感覺“簡單重復而幼稚”的網絡游戲曾給自己什么樂趣,最終又是什么契機讓他們頓悟,或是徹底擺脫網癮,或是能夠正確地對待網絡游戲,自發自覺地控制游戲時間。
他們認為,結合自身的經歷,他們已經找到了網絡游戲的“死結”,一旦遇到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就可以“對癥下藥”了。
出招:“隱身”輔導加“黑客軟件”
余強和他的同伴認為,目前社會上常見常用的戒網法都有本身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心理療法,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達到戒網癮目的。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只對自制力強的人有效,而且要求施教者必須口才特別好,并對教育有著很多年的經驗,因此作用有限。又如軍訓等素質拓展訓練法,只是用外力強迫孩子在特定時間、地點、生活環境下離開網絡,其實沒有解除網絡游戲的“誘惑力”。而藥物治療則“最不可取”,會對孩子身體造成傷害。
“我們一直認為網癮不是病,只是一種習慣和愛好。因為覺得網絡游戲有樂趣,孩子必然選擇不停地去玩,戒網癮的根本任務其實是消除這種強烈的心理喜好!庇鄰娬f。而他們消除網癮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兩招。
招數之一:“隱身”輔導。
實施戒網時,余強和同伴們不會以戒網癮工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而是與家長書面或口頭約定,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孩子們的生活,參加到他們的網絡游戲之中。
“和我當年一樣,有網癮的孩子對戒網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好像罩著一層免疫殼,外人無論做什么都對他產生不了任何影響,所以我們不以‘對立者’的身份出現,相當于解除了這層‘武裝’。”余強有些得意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