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這個項目是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思考后決定的,現在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困難,而且我們排除了本質定位和執行上面的問題,現在主要的困難還是來自外部。”據透露,目前項目的投資額已經達到170萬元,其中陳晞投資40萬元,投資商的第一期投資100萬元以及前期贏利約30萬元。
對于這位被外界稱為“敢作敢為”的女兒,在醫院擔任護士長的母親反而沒有過多的擔心。“他們知道我做下去肯定有我自己的理由,他們主要是擔心我身體不好,太辛苦、太累。”陳晞說,“以前受媽媽的影響,也想當一名醫生,媽媽當時就說我應該是一名外科醫生,因為這樣才有挑戰性。”
由于這一段創業的經歷,曾經以為自己可以處理一切事情的陳晞發現,“父母現在是資深顧問,他們的經驗比我豐富,能夠在我遇到難以應付的困難的時候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同時也能在我一時迷惑的時候提出建議,而且他們的建議是沒有任何功利性的”。
創業過程中,陳晞的抗壓能力逐漸增強,“剛開始時覺得找1萬元都難,要找10萬元,天都要塌下來了。現在感覺如果要找100萬元投資也是可以通過努力取得的。”現在陳晞想的更多的是怎樣防止失敗,而不是一味靠想象即將遇到什么困難,“我們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們卻不知道困難會在什么時候出現。以前很多創業的學生說他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我覺得還沒有說到點子上,我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陳晞自信地說。
談起創業經歷給自己帶來的收獲,陳晞自認比師弟師妹更加成熟,“以前有點毛躁、稀里糊涂的,現在顯得更加老練和成熟。”
“我建議創業的學生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做好心理的準備。”年輕、激情是學生創業的資本,陳晞笑著說自己團隊的優勢在于鬼點子多、熱情奔放。她建議,“創新的思維模式”、“成本利潤概念”、“溝通能力”、“執行力”、“團隊協作能力”、“專業知識”……都是學生創業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不過,陳晞也提醒各位學生創業前要判斷適不適合創業,創業時不但要為自己負責,更要為愛自己的人負責。
陳晞向記者透露,身邊的10名同事如今均為“全職員工”,當時最多一度員工人數達到12人,如今的員工除了以前畢業的學生外,也有部分在校學生為創業而選擇“休學”。對于這一點,陳晞一再強調那些員工并沒有辦理休學手續,建議記者也不要過多渲染。
提起在大三時選擇了“休學”,陳晞說:“我是目的性很強的人,讀大學就是為了充實自己,開拓眼界、掌握謀生技能,當我發現目的不能實現的時候,我就會選擇另一種方式。我覺得現在這樣更有意義。”
今年9月,陳晞將回到校園半工半讀,但可能會更換專業。“我想讀更加鍛煉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力的專業,可能會是建筑方面的專業。”對于9月即將恢復的學生生活,陳晞早已做好準備:回到學校,零距離接觸校園文化,為以后的經營定位獲取第一手資料。
“我希望先通過在廣州大學城兩年內的試點,形成一整套的經營模式。”對于“青年公館”未來的發展方向,陳晞笑著說,“現在還不能說,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