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跑遍鄭州的大街小巷,何新也器有找到能把照片印在瓷杯上的店鋪。鄭州竟然沒有這個項目!自己為啥不能來填}這個空白呢?何新心中燃燒起創業的激情
經過調查,何新了解到,經營這一項E的公司在上海,技術和設備費用共需2 7多元。單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克服資金方面的難題。為此,何新決定籌建一個股份制公司,依靠集體的力量向困難挑戰。于是,何新、李揚、歐豐霞、河南職業師范學院的湯小薄、鄭州工學院的楊炳輝、平頂山工學院的湯攀、河南農業大學的王新娟,七位貧困大學生走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團隊。
由于幾個人都是窮學生,他們所有的錢全都加起來,還差3000多元。他們就利用空余時間打工,掙錢。兩個月后,何新和他的伙伴們,終于從上海買回機器。隨后,他們又根據各人的特長,作了具體的分工:何新和歐豐霞學市場營銷,就負責承攬業務;楊炳輝的電腦技術不錯,就負責產品的后期制作;湯小薄喜歡玩相機,就專門給顧客照相。李揚的氣力大,又喜歡到處跑動,就負責收貨送貨;王新娟辦事認真,就當了大管家。至于遠在平頂山的湯攀,就算公司在平頂山的全權代理吧!就這樣,一家由貧困大學生創辦的公司,有聲有色地開張了。
但是,生意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火爆。盡管大伙兒都很賣勁,可業務量就是上不去。幾位創業者分析發現,價位高和宣傳不到位,是造成生意清淡的重要原因。大學生雖然喜歡新潮、浪漫,用充滿個性化的物品,來體現自己時尚的一面,可花50元錢做一個帶有自己照片的瓷杯,確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力。 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決定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并通過張貼海報、制作幻燈片在包場電影上放映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他們又將觸角伸向了校外,將印有校徽的瓷杯,推銷給已經走出校門的師兄師姐。后來,七位創業者又對制作工藝進行改進,開辟了卡通圖案、十二生肖、校院背景、書畫作品等多項新業務。同時,除了瓷杯之外,他們還能將圖案烤制到金屬標牌、盤子、瓷板、玻璃、文化衫、鼠標墊、光盤、手套、掛歷等不同的介質上,全方位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