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第二學期,小蔡開始了他創業生涯的第一次練兵——賣鮮奶。“當時我看到學校飯堂的鮮奶不少人喝,但飯堂提供的鮮奶既不是大牌子,價格也貴,而校外卻沒有人供應,所以我就聯系了燕塘牛奶。”小蔡掏出自己4000元生活費,加上另外兩名合伙同學的5000元資金,開始在校園里賣起了鮮奶。每天早上6點半,小蔡就請來班里幾名勤工儉學的同學幫忙,分布在學校兩個主宿舍區樓下,以及這兩處地方的交接處供應鮮奶,自己則負責每天早上6點鐘準時到供應點開門接貨。
籌資:炒股挖到第一桶金
2007年初,當時A股牛市沖天,小蔡看到隔壁宿舍同學炒股賺了5000元,也跟風炒起股來。不過,小蔡并沒有盲目入市 ,而是看了一些關于炒股的書籍,再考慮了一周才入市的。
2007年3月份,小蔡就用父母給的6000元生活費,加上向朋友借來的 8000元,總共14000元投入了股市。
后來,小蔡相繼買又買入了一些股票,“那時候股票都在升,買一只不升的都難”,從3月份到7月份,小蔡一共賺了4萬元,加上此前拿來炒股的本金,小蔡手頭共有54000元,還了朋友的8000元后,小蔡就揣著46000元去創業。
創業:三萬元辦起補習社
盡管手頭有4萬元的創業資金,但具體要做什么生意,起初卻難住了小蔡。后來辦起了補習社,還是在一次東莞之行中看到商機。
在一次與同學回東莞老家時,小蔡觀察到,東莞東城區的城郊,“人口多且密集、孩子多、家庭富裕、治安好,很多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較高,加上有固定的校車站,對辦補習班很有利。”了解到基本情況后,小蔡便做起了詳細的市場調查。后來,他從東莞東城區溫塘找到了一處能夠容納下55名學生的場所,月租僅700元,一月一付。
補習社從2007年10月份籌備,經過兩個多月的裝修和宣傳,終于在寒假開張了。經過他們的大力宣傳,補習社在第一期的“寒假班”迎來了35名學生,由于準備充分,辦班的第一期,也就是開張首月就盈利7000元。2008年5月份和2008年8月份,小蔡又在距離第一家補習社不遠的周屋和峽口開了第二家、第三家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