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年輕人抱著“初生牛犢不畏虎” 的精神,引進了“日本小青瓜”、“紅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幾個瓜、果品種,一年種3茬至4茬,錯開上市高峰,并把銷售點定位在廣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們把大學5年里學到的知識全都搬了出來,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創業路。6人的夢想隨第一批種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鋤草、施肥灌溉、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吃的是粗茶淡飯,干的都是農家活,說起專業,說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曉艷嬌小玲瓏,力氣最小,每天跟著幾個大男生進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個“村姑”,她卻高興地說:“我現在和土地特別親,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發癢。”杜宗濤負責觀測、記錄、統計作物的生長情況。夏季是作物發生病蟲害的高峰期,盡管大棚里的溫度都快50℃了,但他一點也不敢怠慢,每天來回十幾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些“綠色寶貝”,一個夏天下來,整個“烤”成了“非洲難民”。
每一個品種從試種到成功上市都得經過氣候、水土、營養成分等方面的反復研究和實驗,絕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們試種的2個大棚“早春紅玉”西瓜無緣無故地死了十幾株。郭帥立即把解剖圖片等相關資料發給河南科技學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崢和王廣印。經過診斷,原來西瓜得了炭疽病,他們及時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葉面肥做激素調整,增強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萬多元經濟損失。“我們能有今天,多虧這兩位教授的幫助和鼓勵。”朱安成說,畢業后,他們一直還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并常常在網上探討解決栽培技術難題。
六位大學生經常圍坐在電腦前,尋找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