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差事”充滿商機
“本以為北大學生都賣豬肉了,賣豆腐不算新鮮事,沒想到還是引起了這么多關注。”卜睿說,“大學生賣豆腐,當然不是隨隨便便擺個攤兒。”
卜睿是班級團支書,常拿獎學金,在她眼里,找工作并不成問題。但受金融危機影響,當前多數(shù)公司月工資也就1200元起薪,她對待遇不滿意。更主要的是,父輩眼中“沒前途的苦事”,在她看來卻充滿商機—
“家里世代做豆腐,技術是祖?zhèn)鞯模诟蟹浅:谩R郧肮?jié)假日在家?guī)兔Γ吹胶芏嗳苏驹诤L中排大隊買,市場空間明擺著,但我們家豆腐作坊太小,產量有限,一天只能做三四十板,自然賺不了多少錢。”
卜睿的理想是開一家豆腐加工廠,把生產擴大10倍、100倍,做出規(guī)模效應。“同時,在原來水豆腐和大豆腐的基礎上,增加干豆腐、豆?jié){等各色品種,打造出‘卜家豆腐’品牌,進駐超市。剩下的豆腐渣,用來喂豬,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
因此,大四上學期,當同學都在忙著找工作時,卜睿開始了“練攤兒”生涯。她要從第一步做起,摸清豆腐生產銷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把握顧客對豆腐的口味要求,考察競爭對手的情況,學會與小商販打交道。
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從寢室奔向市郊的作坊,把豆腐搬上貨車,運到早市。清晨6點,準時把一板板豆腐切好,開始吆喝……剛擺攤兒時,同寢女生都過去幫忙,但幾天“顛倒黑白的生活”下來,大家都覺得“太累”,最后只剩下卜睿還在堅守。
僅僅是賣豆腐,卜睿也比別人賣得好。攤前那個醒目條幅,抓住了公眾的兩個心理:“鹵水豆腐”,打出了純天然品牌;而“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則讓很多人生出了“支持一把”的想法。此外,卜睿的熱情與她時不時穿插介紹的豆制品養(yǎng)生常識,也讓顧客很受用。在早市上,相鄰的豆腐攤冷冷清清,而30多板“卜家豆腐”不到兩個小時就全賣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