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劉巖,穿著滿是塵土的迷彩服,身上大汗淋漓。因為長期在外跑,胳膊和臉都曬得黝黑。當他開著那輛二手小卡車,風塵仆仆出去“收破爛”時,很難有人相信,他是吉林大學的畢業生。
但劉巖對此毫不在意,“如果臟兮兮有錢賺,我為什么要死守著面子不放呢?”他把目光投向小院,那里雜亂地堆放著各種“破銅爛鐵”,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能“生金”的寶貝。
金融危機中,他嗅到了商機
老百姓說的“收破爛”,行業術語叫“廢品回收”。從公司銷售人員轉到毫無關聯的廢品回收行業,劉巖稱“完全是機緣巧合”。
2008年6月,劉巖從吉林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憑借名校學歷和流利的口才,和大連一家吊纜具公司簽訂協議,成為一名銷售員。但他很快發現,銷售人員早出晚歸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辛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沒有自主權”。同時,許多單位對銷售人員戒備森嚴,劉巖常吃“閉門羹”。
經過反復思考,劉巖認定創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賺的是辛苦錢,但全歸自己花”。不過,創業前期一般需要大量進貨,原始成本很高。一籌莫展之際,有扇大門卻意外為他打開——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鋼鐵價格狂跌1/3,廢鋼價格隨之大幅下降,許多之前大量囤貨的回收公司紛紛倒閉,以至許多人傳言“金融危機下,誰做廢品回收,誰就要賠錢”。
對于廢品回收這一行,很多人看不起,但劉巖卻不這么想,他一直認為“資源可再生利用,于社會于個人都好,前景不錯”,廢鋼降價,正是介入的好時機,劉巖算了一筆賬:“沒掉價之前,鋼鐵3800元/噸,降價后2100元/噸,進一次貨一般需要400噸左右。如此一來,原始成本能降低68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