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學生找到新的人生起點
機電學院大三學生陳雪蘭開了一家計算機銷售和維修公司,開店以來,她印象最深的是人家問她的一句話——“你們這里是學生開的嗎?”聽完回答后,顧客往往都會沉默一陣。
周圍人的這種懷疑眼光,使得陳雪蘭和她的同伴們,在開始經營時有些不太自信。“我們擔心同學可能不喜歡我們這種店,不相信我們的技術,所以規模沒有搞得太大。結果常常是有同學要買的東西,我們卻沒有他們需要的品種。”陳雪蘭回憶說,剛開始時,經營情況十分慘淡,有時一天的營業額少到連一個人一天的工資都不夠發。
已經先期投入了近兩萬元,這樣下去賠了本不說,連吆喝也賺不回來。被逼無奈之下,陳雪蘭和同伴開始嘗試用小廣告宣傳加低價策略:別人裝個操作系統收20元,他們就只收10元,上門服務也只加5元。低廉的收費和誠懇的態度,使他們的生意漸漸有了轉機,“現在逐步改善了很多,最起碼三四個人的工資夠發了!”陳雪蘭笑著說。
在創業孵化園開店的這段經歷,讓陳雪蘭對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的店面在孵化園的最里面,這在選址上其實是比較吃虧的。”她說,像計算機類型的店,人家有需要才會來逛逛,如果閑著無聊的話,顧客喜歡逛的都是像衣服等小商品之類的店,因此位置順序對客流量的多少就至關重要了。“如果不是親自去做,也不會知道創業要考慮的因素那么多。” 風險對每一個初出茅廬創業的大學生都隨時存在。開服裝店的管存寶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服裝市場進貨時的情形。由于對行情一點也不了解,結果拿貨價格比別人高出不少,“看到別人店里的零售價和自己的進貨價一樣,第一筆生意就權當買教訓了。”以后每次進貨,管存寶不敢再大意冒失,不經過仔細考察了解,他絕不會輕易出手。
過去的幾個月里,管存寶經歷過把自己親手制作的服裝賣出時的喜悅,也體驗過一天也沒幾個顧客時的煩躁。現在,他的小店經營狀況已經步入正軌,平均一個月能收入四五千元,他還計劃不久后,在校外開一家分店。不少同學得知后,紛紛向他討教生意經。
“本來在學校里,覺得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強,自從開店后,經常要到外面公司拿貨,根據大家的喜好來自己設計服裝、進貨,感覺自己的膽量和對社會、市場情況的了解比以前強多了!”管存寶坦言,學校的創業實踐教育,讓他找到了人生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