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等待商機到主動出擊
“回收各型號男女軍訓服,每套人民幣×元,地址……”9月27日中午,出現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食堂路口的一則小廣告吸引了路人的注意。
原來,這天正好是該校一年一度的新生軍訓結束的日子,創業孵化園的一名學生瞅準了這一商機,趁機做起回收軍訓服的生意。
“跟幾個月前剛進孵化園時相比,學生的變化蠻大的。”負責創業孵化園管理的學生處曹燕華老師介紹說,剛開始,學生們大都在等待商機,到這個學期,他們已經學會主動去尋找商機了。“學生們商業敏感度的提升,觀念、意識的轉變都讓人欣喜。”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梅珍對這一變化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認為,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盡管不能像本科院校學生那樣,在創業時搞很多高科技項目,但結合自身技術專業特長,同樣也能在創業路上大展拳腳。
“我們對學生有個培養計劃,第一年主要是學基礎課,第二年給他提供一個創業平臺,使他在學校里就能培養起創業意識,第三年再幫助他出去頂崗實習。”王梅珍院長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院在今年年初,專門投資50萬元,在生活區改建設立了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學生只要有一份可行的項目計劃書,經過申報批準后,便可以在孵化園中經營自己的小店,房租和管理費用全免。
從今年5月中旬招商起,短短半個月,學校就收到了各院系學生提交的107份創業申報項目書,這對于只有29家鋪面的創業孵化園來說,是遠遠供不應求了。“我們的專家評審組在考察學生的項目時,著重看他能否把創業計劃和自身專業進行有機結合。”王梅珍舉例說,比如家紡專業的學生,開了一家床上用品專賣店,他在創業經營的過程中從設計開始,到制作、銷售一條龍,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實踐,而他的同學即使不能參與經營,也可以把自己創作的作品、平時的作業,包括畢業設計的成果拿到店里展示銷售,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樹立創業意識。
在與王院長交流的過程中,她反復強調“創業意識”培養的重要性,“也許我們現在學生創業成功的只是鳳毛麟角,但我相信創業必然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我們職業院校教育出來的學生不光能到企業里打工和就業,還能帶動一批人就業,這個意義就更大了。”王梅珍院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