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問題之一: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條件
當今社會為自主創業者提供了諸多的創業條件和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度條件 自主創業,其所創之業很大部分是個體或私營企業,這在改革開放之前是制度禁區,即使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這里仍是“雷區”,我們一直走得很小心,先是保住自留地、自留山,到允許個體經濟作為公有經濟的有益補充,再到允許私有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直到黨的十五大非公有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步都很謹慎,但終于走出了雷區。盡管仍有少數人不理解,但十五大已從根本上為非公有經濟打開綠燈,并在隨后全國人大對憲法的修改中確立了其合法地位。這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一切公民的自主創業提供了制度保證。
(二)政策條件 國家鼓勵大學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員興辦科技民營企業,并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1999年底教育部出臺《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若干意見》,文件規定:大學生、研究生可以休學保留學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大學生創業沒有資金,允許以其技術成果和其他智力資本折股參與創業。1999年,北大學生張明、戚文敏發明了一種名為EPOST的新軟件,預計可取代EMAIL。北大校方出資100萬注冊北大天正公司,兩人一分未掏,即擁有20%和10%的股份,成為大學生老板。此外,清華、北大等學校還建立了幫助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科技人員創業的科技創業園區。2004年上海推出的大學生優惠政策更是為大學生創業帶來了希望。這些政策或措施為大學生等知識型人才自主創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時代條件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生產的資源,知識資本化將成為獨立的更具影響的經濟增長要素,知識擁有者成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潛在力量。大學生是或將是主要的知識資本擁有者,他們投身創業又將成為知識資本的營運者,他們雖然在創業時貨幣資本等有形資本不足。但是他們可以憑借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無形資本——知識資本來實現創業,因為,第一,現有政策允許知識資本折合成相當比例的有形資本,以股權占有形式參與投入,創辦實業;第二,還可以通過吸引風險投資等途徑募集創業資金;第三,網絡經濟、虛擬經濟等經濟形態的出現,為大學生自主創辦小型知識型企業創造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