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還是創業?日前,一項有關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披露: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率僅為1.94%,但大學生創業率低,并不能簡單歸咎為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高校的創業教育嚴重滯后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這項由設在上海交大的教育部在滬直屬高校研究生就業協作組承擔的調查,通過一些比較成熟的大學生創業案例說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通過大學生創業拉動就業率,而在于營造一種濃厚的創業氛圍。
此次課題組共發放問卷近5萬份,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27個各地地方政府部門,117所高校,1.5萬多名學生,1014家企業參與了調查。調查發現: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絕對人數少,創業項目科技含量低,而且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相比顯得落差較大。
創業教育師資杯水車薪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稱,雖然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率很低,與發達國家20%左右的大學生創業率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如果自主創業的觀念今后能在大學校園逐漸深入人心,就能帶動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事實上,自主創業帶動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折射出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的尷尬處境。調查發現,有12.54%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幾乎沒有任何創業教育,有8.07%的學生不了解自己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高達39.56%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一般”,只有12.23%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的創業教育還不錯。
在我國,雖然很多高校開設了創業方面的課程,但是創業教育基本上仍屬于“業余教育”,創業課程也都是引進國外的教育課程,很少針對中國文化、學校特色進行系統研究和修訂。至于創業教育的師資,姑且不論教師缺乏實戰經驗,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即使是教育部連續辦的幾期創業骨干教師培訓班,至今也只培訓了500多名教師,對于國內1000多所高校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創業教育播種創業種子
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鼓勵大學生創業,營造大學生創業氛圍的意義,并不能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因為調查發現,能夠投入到創業中的大學生本身,就很少有就業障礙,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優秀,而且大學生創業企業容納的員工人數也非常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