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其自主研發的核心系統在國內行業市場的占有率達到50%,卻因并購機會遭遇“滑鐵盧”。6月2日晚上,在清華大學舉行的“雪花啤酒.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全國高校行”公益活動上,知遇網CEO陳暢分析指出,具有技術優勢也未必能創業成功,大學生創新創業要走出7大認識誤區,以免“走火入魔”。
技術優勢=創業成功?
案例:天津津科翰林電紙書。2000年,天津津科推出首部閱讀不耗電的電子書,被列入天津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002年,該款電子書獲國家科技部“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翰林電紙書比2007年上市的亞馬遜kindle足足早了7年,卻一直默默無聞,鮮為人知。即使現在電紙書風靡的今天,翰林電紙書的知名度也遠不如漢王電紙書。
人力資源專家、知遇網CEO陳暢解讀:想創業的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學生具有技術優勢,有的甚至握有專利,但是創業是一種商業行為,技術的先進性不等于成熟性,技術優勢不等同于商業優勢。另外,技術型創業有投入周期,技術轉變為產品再成為盈利產品是需要時間的,不要樂觀估計技術的成熟性,在技術創業之前必須經過周密的市場調研和論證,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商業和管理的學習與理解。
大項目才是真正的創業?
案例:被譽為“大連阿信”的王曉芹,40歲身患惡性乳腺腫瘤、卻用7萬元治病的錢創業,12年后創造了億萬財富。王曉芹起步創業時是自己干個體站柜臺銷售甲魚,她采用全國首創的甲魚“四步去腥法”現場為顧客服務,深受尋常百姓的青睞;后來,她注冊公司又延伸產業鏈開始養殖甲魚,每只死掉的甲魚都要親手解剖,成了甲魚養殖專家,如今的“曉芹甲魚”已經成為全國知名品牌。隨后,她為了讓海參走上百姓餐桌,親自做實驗,煮爛了千余斤海參,第一次把鮮參加工成即食海參。如今“曉芹海參”年產值超過2.5億元。
人力資源專家、知遇網CEO陳暢解讀:理工科大學生,尤其是名牌學校的大學生,看不上沒有技術含量的、以及不激動人心的項目和商業模式,而創業初期更重要的是現金流,在此基礎上發揮優勢和抓住機會,從自己能做的做起,從某個細分市場切入,或者利用技術的先進性先為大公司做外包,獲得收入才能支持自己的快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