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美國90%以上的財富是由創業的一代在1980年以后創造的,但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只有1.94%,國際平均水平則在10%以上。
在2月26日召開的“2011年KAB創業教育年會暨第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論壇”上,北京林業大學創業專家路軍教授用數據說明了我國大學生創業的現狀。他認為,青年創業已經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利器,而中國的青年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完善,在即將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大學生創業就業方面的話題將成為兩會代表關注的熱點問題。
2009年有一項調查,對于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委托的重點研究課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由115家高校、37個地方政府、28個企業、近300名課題組成員參與調查研究。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我國大學創業教育仍屬“業余教育”,學生滿意度不高。
路軍認為,創業教育在我國仍屬于“業余教育”,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總體而言,水平和層次參差不齊,缺乏系統科學的創業教育理念和體系。雖然很多學校開設了創業方面的課程,但還是基本屬于“業余教育”,不管是創業大賽,還是創業講座,大多是學生自愿參加的課外活動,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和發展空間。
湖南大學滴水恩孵化有限責任公司劉玄奇認為,社會環境整體偏向于鼓勵學生多拿獎學金,創業的大學生不能得到社會的足夠包容以及家人的支持,使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從小眾空間走到了邊緣地帶。“就目前來講,學生受到的創業教育很有限,大多數人缺乏創業意識,即便想創業,也很少有極具潛力的項目。”
在多年的創業教育授課和研究中,路軍發現,大學畢業生創業后面臨的困難也非常多。他表示:“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創業絕對人數比例小、創業項目高科技含量少、集中在社會服務業等門檻較低的行業,較難體現大學生在專業技術上的優勢。”四川師范大學的張曉宏老師表示認同,他說:“應該進一步完善和強化配套政策支持,國家、學校、社會都應該在軟硬件各個方面給予創業大學生大力扶助。”
大學生創業能力有薄弱環節,特別是缺乏實踐經驗,這也反映出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重知識輕實踐的缺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認為,創業教育的成功需要相關的支持服務體系的幫助,比如教育園、孵化器等,也有一些外部特征的模式,比如進入到大的商業園。但很多孵化園都處于溫室環境,具有很強的保護性,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孵化器,對此,他提出建議,孵化園將一部分營業場地面向社會招租,“要把狼引進來,否則大學生創業者就會退化”。
大學生創業往往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創業資金。但也有專家表達了不同意見。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謝志遠表示:“我覺得資金并不是創業者的首要難題,在溫州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關鍵要看項目的盈利模式是否可靠。”
自2005年KAB項目由團中央從國際勞工組織引進中國后,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路軍認為,KAB項目應該處理好通識性創業教育與創業管理教育的關系,通識性創業教育側重創業精神、創業相關基礎知識,而創業管理教育則側重對準備實踐創業者的具體實操性指導。在這方面,他建議共青團組織發揮組織的獨特優勢,延伸創業實踐指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