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創業教育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最初源自國內一些高校的自發探索。2002年,教育部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九所高校開展創業創新教育試點工作,創業教育由此進入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
2010年5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2011年5月,國務院下發通知中再次予以強調。這預示著我國的創業教育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也有專家指出,目前國內高校的創業教育還處于“群雄割據”的階段,不同高校間的創業教育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有關部門和高校該如何繼續推進創業教育,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最大問題是實際指導意義不足
近些年來,創業教育越來越多地得到政府部門、高校和社會的重視,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高校的創業教育仍未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2009年,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四成學生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一般”,認為自己學校創業教育搞得好的僅占12.23%。而今年7月在清華大學中國企業成長與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等7所高校有關機構的調研中,受訪者對于“大學教育對創業有幫助”的評分更是打出了2.96分(滿分10分)的低分,有專家稱之為“不及格中的不及格”。
“以前我就有創業的想法,選修了創業課程之后,我更堅定了這種信念。”北京林業大學大三學生馬浩浩現在正在創業中,“但是由于課時有限,我在課上學到的東西并不是太多,只是粗略了解了一些創業理論。我想這些課程在創業政策和流程的指導方面應該更詳細一些。”馬浩浩覺得,現在學生對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太高,有的人選課只是為了修學分,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類課程。
北京林業大學職業發展與創業教育研究中心專家路軍指出,當前高校創業教育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實際指導意義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授課教師的實戰經驗較少,而請來授課的企業家則大多工作繁忙,很難拿出太多時間梳理經驗,導致所講個案色彩濃厚,但沒有太多的規律性和普遍性。從國外看,很多大學創業教育師資雖然也是專兼職合一,但有一種長效機制,不像國內多是臨時抱佛腳;二是高校創業教育的配套性支持偏弱。多數學校仍然是一本書、一個教室。但創業教育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要有模擬和實踐。由于創業平臺的打造價格不菲,配套設施很難完善;三是有些學生有創業熱情,但更多的還是走傳統的就業模式,實踐性在學生方面的呼應也不強烈。
“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畢竟時間還不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和高校也在逐步解決各種問題。”
教學方法應有更多創新
目前高校創業教育在教材、授課方式等方面仍有不少差異。路軍介紹,目前國內高校的創業教材以KAB教材為主,還有一些是高校自編教材。“現在國內很多引進教材的國外痕跡較重,而高校本身由于財力、物力、專家水平等方面的局限,所編教材未必很好。我認為教育部在鼓勵各地方院校發揮創造力開發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的同時,也應博采眾長,集中專家編寫一部融匯各家長處的教材,以避免不同高校教材中的低水平重復。”
清華大學中國企業成長與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認為,現在高校對于創業課程講什么的問題已較有共識,大概知識點有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創業精神、創業的分類、創業的籌劃、新企業的組建、新企業的運營管理等等,但在教法上則有比較大的差別:有的以講知識點為主,有的則是基本知識加案例討論,還有的會加上項目訓練、與企業家對話、參加創業團隊等等。“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更加豐富,有更多的創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