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政策激發創業激情
弱勢帽子不如老板椅子
大學生創業不是新鮮話題,“垃圾大王”、“IT精英”、“養豬大戶”,成功案例可謂層出不窮、比比皆是。有人認為,國家日前將未就業大學畢業生納入低保范圍的政策出臺,在剝離大學生“社會精英”的意識之余,更重于鼓勵和支持畢業生們到基層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對于“低保”這一焦點話題,不少“正在就業途中”的大學生表示,與其被戴上弱勢群體的帽子,倒不如放開手腳坐一回老板的椅子,無論成敗與否,也算是人生的一次歷練。
據了解,今后三到五年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就業壓力非常集中。無獨有偶,前程無憂近期在網上展開了一項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調查,96.4%的大學生(含研究生)表示“有創業沖動”,僅有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近7%的學生已著手開始了創業。記者從各大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學校根據專業和實際情況,不同程度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
市場競爭沒有“溫室”
已經著手創業的大學生認為,一方面是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是選項目和社會經驗的問題,這些都是大學生們走上創業路最現實的障礙。缺乏啟動資金首當其沖,僅此一項就擱淺了近半數學生的創業夢。學生時代一結束便踏入市場,社會經驗的不足也是創業掣肘之一,有的學生創業者表示,特別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缺少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缺少強大的背景支持、缺少權威的專業指導,都會成為事業發展的攔路虎。
記者從省教育廳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相關政策,即對于從事個體經營的大學畢業生,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從事自由職業、個體經營等方式靈活就業的大學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勞動保障代理服務,在戶籍管理、勞動關系形式、社會保險交納和保險關系接續等方面提供保障。然而,政策鼓勵和扶持并不代表“溫室”保護,勇闖創業之路者在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時,大學生創業者的身份不會有更多的便利與實惠,更多得靠個人的膽識和能力。
創業不妨再深刻點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對于自主創業,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說并非主要動因,實現個人價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是眾多學子創業的目標。個人的性格、機遇、創業項目相關實踐經驗、社會關系網等,都有可能促使學子做出創業決定。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對創業本身的預期即事業整體規劃并不清晰,只是抱著“走一步看一步”念頭。對此,有成功人士建議,在創業之初要有清晰的思路,創業之中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必要時可聘請一兩個專家做顧問,多借鑒成功企業的經驗,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