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堂遭遇學生軟抵抗 生之過還是師之惰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張瑾(化名)在湖南一所省屬高校就讀,剛進校就聽說大學里上課是“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上了幾年,他發現真正逃課的同學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逃課屬于極端的手段。”張瑾說,他印象中最離譜的一次,全班也到了一半的同學。可問題是,在課堂上,真正用心聽講的同學卻寥寥無幾。
非暴力不合作
實際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表示,當下高校抓逃課抓得緊,沒特殊情況,誰也不會輕易當“逃學威龍”,現在流行的是“非暴力不合作”。
張瑾所在的教室就上演著這種“軟暴力”:
老師坐在教室的最前面,講著課,內容是教科書上的原文。聽課位置最好的前三排,一個學生也沒有。兩個女生一邊織著圍脖兒一邊竊竊私語。坐在她們后面的一個男生低著頭看一本英語六級單詞書,邊念邊寫。最后一排的幾個同學打開手提電腦,帶上耳機看娛樂節目……老師和學生同在教室里,是完全沒有交集的兩個圈兒。 “上課基本上就是聽老師念書。”張瑾說,“也不是沒見過照本宣科的老師,可是這位老師普通話不標準,聲音又小,不知所云。”這學期教純理論課,這位老師就“寡說”45分鐘。一周四節課對張瑾來說,不啻為一種煎熬。
在遼寧省一所重點大學就讀的張闖曾經對大學課程抱著很大希望,后來他發現大多數課程都實在不精彩,老師照書念,跟自己看書沒什么區別。“比如法律基礎,學完以后還是法盲一個。”張闖說,“就不能舉幾個鮮活的案例嗎?”
大多數時候,張闖就在課堂上自習,有時干脆趴在最后一排補充睡眠。但凡上演“軟暴力”的課堂上,后面幾排總是蟄伏著像張闖這樣的特“困”生。
“老師甲無奈地說,‘如果后面說話的同學小聲一點兒,就不會吵到前面睡覺的同學了。’”這個笑話里的場面,正在大學課堂里真實地發生著。
你糊弄我,我糊弄你
說起為什么“不跟老師合作”,學生們的解釋跟“翹課”的理由差不多,一種是真厭學,還有一種是對老師講的課提不起興趣。
在采訪中,大多數學生屬于后者。特別是剛進大學的學生,心里有期待,對老師的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就特別較真兒。
嚴歌(化名)所在的班級為此跟任課老師有過“硬碰硬”的交鋒。
“這次反對并不是我們主動的。”嚴歌說。有一次,同學們接到一份問卷,是學院里的教學質量調查。這樣的問卷,嚴歌從小到大填過很多份,多半都是把老師分數打得很高。但這次,她覺得是個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于是給一個公認最“差勁”的老師打了很低的分數。她在問卷背面寫了不少意見,還提出想換個老師。填完之后,她才知道,大多數同學都做了同樣的選擇。
結果是兩敗俱傷。老師被院長批評了,但課還是他教。學生們也被班主任批評了。后來期末考試,幾個成績不錯的同學意外掛了這門課———恰好是反對意見最大的的幾個人。這不能不讓學生產生某種聯想。
既然正規渠道反映行不通,嚴歌和同學們就此實行軟抵抗,不逃課也不發言,就像歇后語說的:鐵拐李,把眼擠———你糊弄我,我糊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