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歸創辦的企業中,大約1/3能有較大發展;還有1/3能勉強維持生存;而剩下的1/3則已處于破產或半破產狀態。是繼續堅守,還是重新回到國外去上班?
“海歸回國創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融資”
彭澤忠的回答比提問還顯得單刀直入,“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我三次回國創業,都碰到融資難的問題,雖然每次都有改變,但并不大。”當下的中國,在基金經理們為涌進賬戶的資金投向而煩惱時,彭澤忠們也正在為手中的項目四處化緣。
夠不著的資本
我們無法想象讓海歸們支個路邊攤,一分、一毛地攢出第一桶金,這些帶著國際領先級項目歸來的創業者,面臨獨有的資金困境。
身為美國硅谷博士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的彭澤忠,名片左上角醒目的篆印著“四川人”三個字。2000年圣誕節前夕,四川省僑辦舉辦的川籍海外學者、企業家懇親洽談會邀請了彭,并組織來賓們到綿陽當地參觀考察,因為在當年的9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視察綿陽,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傳達了將綿陽建設成中國科技城的決定。
四川人彭澤忠坐不住了。2001年6月,彭澤忠在硅谷創辦了公司;3個月后,彭就在綿陽高新區留學生創業園注冊了綿陽凱路微電子公司,辦完全部手續只用了兩天;1個月后,李嵐清又親臨綿陽凱路微電子公司視察,接著他的公司申報的“與LOCIC-CMOS工藝全兼容的新型嵌入式不揮發存儲器”項目,以其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了科技部技術創新基金150萬元的支持,這已是政府無償支持的最高額度。
但這個在中國開花的項目,流落到了美國才結出果實。“這個項目,前期需要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才能開發出來。當時后期融資相當困難,沒有辦法,只能回到美國,拿美國的風險投資來開發這個項目。”彭說。
相同的一幕在2005年重新上演。“那時我重新回來,帶來FPTA可編程門陣列集成電路項目,同樣是一項世界領先技術,到現在國內這一領域還是空白,可依然遇到融資難的問題。”彭再一次遺憾的回到美國,去拿美國的風險投資。
彭的融資經歷并不缺乏事例支撐。在武漢光谷開發區,創建湖北光通光電系統有限公司的新加坡歸國博士陳義紅,在創業5年之后黯然離去。“我的企業是一個可以做到兩個億的大企業。然而需要資金投入時,卻借貸無門。目前想在國內貸款500萬元都難上加難。”陳義紅說。
海歸們不約而同的將政府的資金扶持形容為“撒胡椒面”。
王輝耀是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他在《如何提高海歸創業成功率》一文中提出“現有創業扶持資金太過分散,如同撒胡椒面,如較常見的模式就是每個入駐園區的留學人員項目可以得到10萬元的補貼。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建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留學人員創業資金支持計劃,以配合和推動中國在新時期的自主創新,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撒胡椒面,能研發,但是不能投入產業化,因為美國的研發都是上千萬美元的投入。”彭澤忠說。事實上,政府部門的創新基金不但數量少,而且缺乏統籌,加上當地政府的配套基金總量有限,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采取撒胡椒面模式,平均分配給轄區內海歸企業;有的地方因為缺乏必要的評估,資金甚至被分配給不適合的創業計劃。而截至目前,中國還缺乏國家級海歸創業計劃。
水土不服
“國內的融資機制與硅谷相比還差的很遠。”硅谷留美博士企業家協會會長朱東屏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差距:“在硅谷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的經理、高管在做專業投資,而國內的投資者一般是達不到這種專業水平和素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