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浙江師范大學數理信息學院的20名大學生開展了一場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當15天“保姆”。
“80后”大學生為什么要自討苦吃?他們能否勝任保姆工作?在體驗保姆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又收獲了什么?
開始感覺很新鮮
7月8日,寧波市鄞州區中河街道東裕社區舉行了一場大學生保姆雙向選擇招聘會,來自浙師大的20名大學生現場接受挑選,吸引了100多位居民前來咨詢,當天就簽下18份用工合同。直到第二天,仍有居民前來聯系。
引起居民興趣的不只是每小時5元的超低收費,還在于這些“保姆”普遍擁有英語四、六級證書,多才多藝,獲得過獎學金的也不在少數。
“每小時5元只是一種象征性的收費,主要希望讓大家感受一種高素質的服務!睅ш犂蠋熜熨t說。
據了解,這20名大學生是經過層層選拔產生的。暑假前,這項活動引來了浙師大數理信息學院150多名大學生報名,最終勝出者除了學習成績好、有一定專長外,還要求動手能力強,有做家務的習慣,并接受了為期兩個星期的專業培訓。
很多大學生表示,做保姆很新鮮,他們希望通過體驗保姆的工作,鍛煉自己吃苦的精神。
當好保姆并不容易
與普通家教不同的是,大學生保姆除了做飯、打掃衛生外,還要幫客戶修電腦、陪護老人,給孩子溫習功課、進行心理輔導等。
當好保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雇主家的頭幾天最為困難,因為大學生要嘗試接觸自己以前不認識的人,熟悉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脾氣性格。在這個過程中,不少隊員有過受挫“碰壁”的經歷。
隊員王璐婷說,當初報名參加這次活動時,心里充滿了熱情。真正開始服務之后,因為家政能力不足、雇主不理解等種種原因,她覺得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