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甫剛從老家浙江臺州帶出來3位同學合伙創業,以出錢或出力的方式加入了楊的網店。但是日益增長的資產很快使兄弟四人分道揚鑣。
“將來這筆錢怎么分?”2008年10月的一天,一位同學公開提出疑問。這筆錢的數目有12萬。“從那時起我就感覺大家開始有了利益沖突。”
四兄弟并沒有在最初的協商中達成一致,包括股份制等提議都被否決。楊甫剛最后的辦法是:錢和店只能選擇其一。這個折中方案被大家接受,于是3位老鄉分了錢另謀出路,其中有2位開起了同樣的網店謀生,做得都不錯。
在這場風波中,楊甫剛保住了老店并重新開始。他改了店名,借錢轉做化妝品生意,又搬了一次家。在他現在80平方米、年租金1.1萬的倉庫里,擺滿了超過600種商品。
面對現在每天約100筆的網購訂單、每月約20萬的營業額,楊甫剛獨自一人已應接不暇;他專門雇了2人負責處理接單、客服等事務。小楊的叔叔和表妹也從老家臺州來到義烏幫忙。
網店收入自理學費
楊甫剛開網店成為萬元戶的故事在學校流傳開來,并成為學校推動學生創業的契機。
“現在的大學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自由支配的,但很多學生都用來打游戲浪費時間。我們沒有時間用來休息和偷懶,”賈少華說,“創業就是最好的學習”。
賈少華于是拍板,在全校舉辦“明日網商”淘寶網店大賽。2008年4月的這場比賽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業熱情,在義烏這個“60%的家庭都擁有營業執照”的城市里,義烏工商學院的大學生創業蔚然成風。
市場營銷專業大二學生王佳滎就是其中之一。王佳滎到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上學后,父母就給他買了一臺電腦。老師們逐漸發現,自從有了電腦,王佳滎變得不愛學習,反而對網游興趣濃厚。一學期下來,學習成績又掛了兩門課的“紅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