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大學生就業遇到了“寒冬”考驗。在校園網絡論壇中,如何尋找招聘信息成為熱議話題;應屆畢業生見面聊的往往是,“投了幾份簡歷,工作是否有著落了”;在各大招聘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求職者臉上也滿是對工作的渴望與期盼。
不過,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其實并非了無希望,對金融危機對國內就業市場產生的影響應該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目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既有總量問題,而更多的則是結構性矛盾造成的。只有擺脫悲觀情緒,理性地從自身實際出發,分析市場夾縫中潛在的機遇,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應該說,這場外來的危機并不是對所有行業和企業都產生負面影響,有些行業和企業恰恰在其中“逆勢上揚”。春節前后,上海服務和消費市場一如既往的繁榮,就是一個證明。就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受影響較大的多是中低端的外向型民企,特別是沿海部分地區的紡織服裝、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并由此對勞動力就業帶來不利影響。
但是,有的大型企業不僅沒有受到強烈沖擊,反倒在“寒冬”中經受考驗擴大了市場。比如,浙江寧波的一家大型民營集團老總日前曾透露,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中小型企業歇業,大量剛性需求帶來的訂單都轉移到自己的企業中來,生產規模和用工需求進一步擴大,對管理和行政人員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此外,許多與國家產業導向相符的路橋、建筑行業以及與民生需求緊密相關的生活類產品的企業用人行情,更是持續看好。在此情形下,據說,從去年11月份開始到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開招聘宣講會的企業數量與以往相比并未減少。一些學校在綜合招聘會之外,還計劃增開師資專場和衛生行業專場。所以說,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對于不同對象的影響是不同的,有必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而不應簡單地一概而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