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近年來有一些好開展的專業,法律、外貿、管理,前幾天記者采訪我招生方面,我提到過,我覺得學校在辦專業方面的結構性矛盾,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最近政府也搞了一個專業預警計劃,讓老百姓知道、政府掌握,不能哪些專業好辦就辦,所以專業性的矛盾的確影響還是存在的。
學歷層次的結構也有一些問題。現在從北京來說21萬畢業生,4.3萬的專科,5.7萬研究生,博士生1.4萬,剩下的是本科生。從這個結構來說,北京70%是服務行業,需要大量的專科生、高職,北京的孩子念完還不甘心,繼續讀本,不得不從外地引進,服務行業,包括亦莊、開發區,生產第一線和服務行業大量的人員都是外面的打工的孩子引進的,學歷結構層面目前來說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在又出現了研究生的就業難度在加大。比如講,我自己親身感受,今年有2個直接找我的研究生,現在已經降到當小學老師也心甘情愿,現在弄的北航的研究生到小學當老師戶口都解決不了。有些博士生,現在找工作寧可不要戶口,只要工作就可以,目前外來高學歷人口很多,比如去年北京就進了1.6萬人,所以說在這方面就業壓力難免會加大。
目前,事實上不僅是就業率的問題,還有就業層次的問題。最近我到清華開會的時候,清華今年的畢業生就業率比往年在同期提高了20%。為什么?也是因為就業壓力,像有些好學生往年一直等待看著,今年也不敢等,認為單位可以馬上就簽,簽完以后心理踏實點。所以說在就業壓力的情況,重點大學就業率是提升了。但是單位小了、工資低了,這又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現象。清華、北大往下壓,壓到北航、理工的層次。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我剛才講的是結構性矛盾,講了總體的供需矛盾。但是,現在更主要的是適應性矛盾是突出的,就是說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不能適應企業需求的矛盾,這方面顯得更為突出。我接觸過,像中關村國際軟件協會的會長于濱,我們一起談的時候,他就談到北京的軟件畢業生,這一、二年的缺口將近一萬左右,需求量是比較大的,因為北京軟件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目前,一方面缺口這么大,各軟件行業互相爭奪人才,提高工資互相挖人,但是又有相當一部分軟件專業的畢業生,畢業以后找不到工作,因為一是干不了,到企業還得教他,企業根本不愿意要。為什么現在培訓機構熱起來,他們可以讓想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人,通過幾個月、半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就可以學會工作,為什么我們學校不能教這樣的技能。人才市場的季報排名,營銷沒有低于前3名的時候,及時人才的需求極度緊缺,也絕不會排到3名以外,一個是這方面專業的人少。另外這些畢業生搞營銷,到企業覺得實在不好用,到企業先搞銷售、必須先在基層干干,但大學生又是不甘心,導致找工作這么難,這就是現在就業面臨的問題。因為企業就是企業,企業要掙錢、盈利,企業要生存、發展,如果要的人到這里不能干、干幾年跳槽對企業是很大的損失,現在適應性的矛盾還是比較明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