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創業,就必須接受市場的殘酷
以創業帶動就業,毫無疑問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想要在創業之路上達到成功,關鍵在于培養創新的理念,掌握創業的技巧,這已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
6月16日中午,泰州師專“陽光展翅創業園”內一家名為“緣來軒”的水晶飾品店門前顧客絡繹不絕。老板朱萍是該校實驗教育系學生,她對自己的眼光十分自信,“學校女生多,開飾品店生意不會差。再說,這里房租加模擬稅金一學期只有200元,穩賺不賠。”
為了這個項目,小朱開店前系統學習了創業知識。后來又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創業方案大賽”,“緣來軒”方案就是在這次大賽上脫穎而出的。朱萍說:“賺錢并不重要,關鍵是通過經營過程熟悉流程,并在精神上突破自我,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學校與社會之間,橫臥著一條需要用實踐來填補的鴻溝,創業園在兩者間提供了一種過渡。我省的校內創業園一般都實行導師制,每一間店鋪背后,都有一名導師幫助創業學生出謀劃策。對于創業園內的店鋪,學校一般都只收取象征性的租金。有些創業園還設有工商管理、稅費征收等模擬機構,主要是讓創業者熟悉企業運作的一般規律。
市場不可能沒風險,一些學校還故意制造挫折,讓學生接受逼真的鍛煉。今年3月1日,半年前第一批進駐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創業園的一些“學生老板”被清出場。因為根據入園前的約定,創業項目一旦出現5天不經營或一段時間運營后不能盈利,項目就會被淘汰。當天,3個項目收到了離場通知,5個新項目頂替了位置。一位“下崗”學生老板央求學院再給她一次機會,但老師告訴她,既然選擇創業,就必須接受市場的殘酷。
廣陵學院團委書記林剛說,“很多大學生在做創業計劃時,滿腔豪情,但一到實踐,各種技術和精神上的弱點便暴露出來。引入退出機制,就是希望讓大學生提前在校園里嗆一口水,這使他們今后真正創業有個前車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