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3月9日,多家機構聯合發布了《全國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近八成被調查者對創業感興趣,但只有14%的大學生參加過創業輔導課程或創業大賽,48%的被調查大學生希望能夠提供與創業有關的專業培訓。
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今年我省將對超過1萬名大學生進行創業培訓。對辦理了失業登記的高校畢業生或臨近畢業的在校生按規定給予創業培訓補貼。
學子創業,激情與理性同行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正在招募第二批15家孵化企業,消息一出,石科明就收到100多份創業計劃書,學生的創業熱情出乎他的意料。但一大部分創業項目難逃被淘汰的命運,原因是可操作性差,項目僅僅停留在創意階段。這也是在校大學生創業最容易犯的錯誤。石科明說,現在大學生創業往往存在“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問題。
江西科技示范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定位是以“科技類、服務類和商品貿易類”為主,但是,就目前入駐的創業項目而言,主要以租賃等服務業為主,真正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型項目非常少。經過一年的經營,創業孵化基地的15家創業企業,沒有一家出現虧損,只是盈利多少的問題,石科明說。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創業就一帆風順,實際上,由于學校免除店面租金、水電費加上政府稅費減免的政策,如果將這些成本算在內,起碼有三成企業將關門。這也就是孵化基地的目的,讓大學生真正了解創業的艱難。
石科明最近“修理”了一位“大學生老板”,原因是他近期準備在校外同時新增3家連鎖店,僅資金投入就需幾十萬元。在石科明看來,企業擴張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還要有一個強大的經營團隊,但是,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他還不具備這種條件,也不具備足夠的風險控制能力。
南昌大學就業指導科副科長歐陽潤說,目前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很多,但失敗的也不少。首先是大學生本身的問題,很多大學生還不具備基本的素質和能力,往往憑著一腔熱血往前沖,很多創業點子沒有可操作性;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創業體系還不成熟,還不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充足的條件,如資金問題等。因此,大學生創業,除了激情也更需要理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