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已不僅是中國普通青年的流行趨勢,而且已成為中國海歸的現實選擇。23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顯示,中國海歸的創業地點,正在逐漸轉向內地及中小型城市。
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這本藍皮書認為,很多海外留學生之所以在回國創業時放棄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而選擇中小城市,主要是因為大城市的競爭壓力大,創業所需要的資金比較多,政府能給予的支持也有限,所以在回歸創業資金方面年輕海歸感受到比較大的壓力。
藍皮書表示,與之對應的是,中小城市競爭壓力則相對較小,政府能給予的支持也相對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去中小城市,當地政府都會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并在創業啟動資金上給予資助。
藍皮書舉例說,武漢市政府2008年針對優秀海歸創業人才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設立600萬元海外留學人員創業投資資金,設立創新人才開發資金,為承擔科研項目的歸國博士提供政府資助等。長春市設立了高新區創業“天使基金”,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用于扶持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創業。對于符合條件的人才項目,還可以提供300萬-500萬元創業風險投資,以及按實際貸款利息金額的20%最高50萬元的貸款貼息。
“另外,相當一部分海歸來自中小城市,為了回報家鄉,帶動家鄉的經濟發展,他們大多會選擇回到家鄉創業。”藍皮書認為,這些海歸雖然把企業設在了中小城市,但擁有國際視野,仍然胸懷天下,把企業一步步做大做強,把市場從小地方發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藍皮書還指出,海歸創業的行業選擇呈現多樣化趨勢,由于具有相關的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能較好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和企業運作模式及了解國內市場狀況,選擇服務業的海歸將會增多。同時,海歸團隊創業漸成趨勢,政府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時,也開始重視引進海歸團隊。
海歸創業藍皮書稱中國海歸回國擇業首選事業單位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張冬冬)調研顯示,目前已經回國就業的海歸所選擇的單位以事業單位為主,占總數的43.2%,而打算回國就業的海歸也有類似的選擇。
23日,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在京發布。藍皮書顯示,按單位性質劃分,海歸就業時,選擇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家創立的民營企業的分別有16.1%,另有13.6%選擇了國有企業,7.4%選擇海歸企業家創立的民營企業,到政府部門就業的有3.7%。
藍皮書表示,打算回國就業的海歸仍然把廣東、上海、北京、福建、江蘇等沿海省市作為優先考慮的工作地點。這表明,海歸回國就業仍傾向于到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而較少到內陸省份就業。海歸就業地區選擇過于集中的情況一方面會提高海歸就業難度,另一方面會增加海歸間薪資的競爭。
藍皮書顯示,已經就業的海歸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學和科研機構,占樣本數的1/3,說明海歸人才在科研教育事業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學和科研機構,海歸還在其他服務業、新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制造業、新能源和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行業比較集中。
藍皮書還表示,海歸就業通常選擇規模較大的單位,已經回國就業的海歸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研發方面,有35.8%的海歸已經回國在研發崗位工作。另外,從事銷售和市場、生產和運營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經回國就業海歸比例分別為12.4%、11.1%和8.6%。
藍皮書指出,從海歸整體來看,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就業難”的情況:國內用人單位更加注重海歸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更理性、有選擇性地引進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當其用,而不是海歸這個光環;隨著留學人員大眾化、低齡化日益明顯的趨勢,海歸群體個體能力也參差不齊。
藍皮書建議說,對于在海外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最重要的是把心態歸“零”。首先,海歸回國之后對國內的就業形勢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尋求幫助。其次,在對薪水和崗位的期望值與現實之間有落差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身段,先抓住身邊的機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