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武漢市創業辦、市經信委主辦,武漢市中小企業職業教育指導中心承辦的首屆大學生創業創新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創投、政府、學界的代表、500多名大學生參與了此次論壇。
天使投資人、chainaren創始人楊寧在演講中表示,湖北人從不缺乏創業精神,缺少資金、人脈等資源的大學生最好從小微創業開始。
同為天使投資人的創業工廠制作人麥剛認為,互聯網創業的火爆已經成為過去式,大學生創業可以考慮從傳統行業入手,采用“水泥+鼠標”的模式。
圓桌對話
創業首先要關注生活
主持人:中央電視臺《社會記錄》節目主持人阿丘
嘉賓: 伍新木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
葉青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田文江 武漢市教育局副局長
主持人:作為無經驗、無項目、無資金、無人脈的“四無”人才,大學生該不該選擇創業?
伍新木:1997年我向中央寫了一份內參,提出失業將是市場經濟需要面對的永恒的現象。創業可以實現就業的乘數效應,不僅能解決創業者自身的就業問題,更能帶動一批人就業。中國的創業門檻太高,應該實行零門檻。
葉青:我希望武漢能成為“創業之城”,所以支持有條件的大學生積極創業,大學應該開設創業課程,讓大學生在靠公務員、進企業、考研之外有另一個選擇,要從大學期間培養這種意識。
田文江:我建議工作3—5年后再創業是最合適的,首先要到別人的企業里了解企業運行的基本規則。
主持人:應該選擇什么作為創業的引擎?
葉青:我認為首先要關注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某些不方便,嘗試用自己的發明或者商業模式去解決這些不方便,解決了一個人的不方便就是解決了一個群體的不方便,這就很有市場。任何創業最終還是要落腳在市場,不關注生活很難發現廣闊的市場。
田文江: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團隊,靠單打獨斗創業的時代已經過去,團隊已經成為創業最重要的資源。工作3-5年的時間內就要不斷地尋找合作伙伴,如果大學期間就能遇到那是最好的了。
主持人: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伍新木:我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經下海,搞過會計事務所、房地產,最后還是選擇回大學教書,我的學生分析我沒能在商界待下去的原因是“難以忘掉一切當孫子,不能搞定一切當統帥”。我沒能做到,希望想去創業的大學生們能思考下這句話。
葉青:我覺得如果大學生能把自己所學專業和創業結合起來就是理想中的極品,尤其是搞理工科的同學,如果能把自己的科研結果市場化,自己當老板或以專利入股,都是不錯的選擇。文科生一樣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創業。
田文江:中國的大學教育沒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基本的創業教育,我們只培養了雇員型人才,而沒有培養雇主型人才,企業家已經成為全球最稀缺的人才資源,企業家的綜合素質遠遠比科學家要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