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創業歷史的完整解構
cye.com.cn
時間:2007-6-14 10:07:02 來源:創業網cye
作者:秦瀛 我來說兩句 |
|
 |
|
硅谷的特色就在于它孕育了這些企業,許多當年對硅谷的創新與創業精神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所組成的小網絡,如今已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在那里,所有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聯系。他們可能曾是一家大公司的同事,比如英特爾或惠普的同事;他們可能是校友,斯坦福的同班同學;他們可能同屬于某個族裔或某個團體,如鄧鋒就曾是華人科技組織華源協會的會長;硅谷人或者是同行,如芯片設計師、風險投資家;他們或者得到了相同投資者的投資……
這種相互聯絡的社會網絡形成了特殊的硅谷文化,融入其中的最好方法是遵從硅谷盛行的商業哲學:鼓勵開放、學習、信息共享、創意共生、靈活性、互相反饋及對機會和挑戰的迅速反應。在良好的游戲規則、精英文化、開放商業環境、專業化商業服務等共同因素推動下,硅谷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支持持續創新與創業精神的充滿活力的棲息地。
“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硅谷,鄧鋒遇到了清華大學同宿舍同學、在思科工作的柯嚴。1997年,鄧鋒在打籃球時又結識了第三個伙伴謝青。當三個充滿理想的年輕人湊在一塊的時候,已經開始盤算著NetScreen的模式。開始的時候,三個人都沒有辭去各自的工作,而是在鄧鋒家的車庫里,每周六就創業項目碰一次,后來每周兩次,再后來每天晚上都見面。
三個年輕人選定的創業方向是做網絡安全產品。他們認為,盡管當時世界上有30多家公司做網絡防火墻,但以軟件的方式使防火墻大大降低了網絡速度。“Cisco在路由器方面的成功告訴我們,將防火墻、VPN、網絡帶寬管理等功能全部集成在一個統一結構的硬件平臺中,是網絡安全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鄧鋒指出。
硅谷就是這樣,因為人員的流動性使得技術的邊界是相互滲透的。在大公司的示范作用下,創業者很容易找到一個可以被復制的商業模式,同時運用創新思維重新組合既有技術模式成功創業。鄧鋒將這種硅谷式創新稱之為“破壞性技術”,他對此的理解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
“破壞性技術”并不是鄧鋒原創的創新思想。雖然硅谷在二十世紀90年代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創新地位,但也為這一榮譽付出過深刻的教訓。在硅谷,關注度最高的失敗案例是喬布斯和他的蘋果電腦。
斯蒂芬·喬布斯是一位才華橫溢的CEO,他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創辦了蘋果電腦公司。憑借著極富想象力的創新意識,蘋果公司在上個世紀80年代推出了非常卓越的個人電腦產品。可以說,蘋果電腦是那個時代在技術、性能、樣式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的產品。但遺憾的是,固執的喬布斯沒有將蘋果電腦在技術上的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在錯失了將蘋果技術確立為行業標準之后,蘋果電腦的設計理念與技術優勢被英特爾與微軟的聯合體打敗。當1995年微軟推出視窗3.0時,就注定了蘋果電腦只能走下坡路,喬布斯當時也因此被自己創辦的公司“掃地出門”。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