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有人得出結論:中國還沒有形成一支職業經理人隊伍。果真是這樣嗎?
其實,中國的職業經理人歷史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周朝的“周公輔政”可能就是較早的政治職業經理人的作為。張儀、蘇秦可能就是戰國時期的外交職業經理人。三國時的諸葛亮則是職業經理人中的楷模。
無論從政或者經商,龐大的職業經理人隊伍中,從來就是與悲歡離合、榮辱浮沉交織在一起的。既有高官厚祿、光宗耀祖、充分施展抱負的幸運兒,同時,也有許多人親自品嘗了“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的滋味,甚至遭遇身敗名裂下場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如今的老板與經理人的恩怨故事,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歷史淵源的,今天的故事,其實是歷史的延續而已。因此,不能得出中國缺乏職業經理人的結論。相反,在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市場,老板與經理和睦相處、配合默契的“好搭檔”、“好夫妻”,也比比皆是。
金牌職業理人唐駿,先后與微軟和盛大網絡的合作,可謂是佳偶天成、登峰造極。在他離開的時候,微軟將公司歷史上唯一一個榮譽總裁的稱謂授予唐駿;2006年,唐駿應陳天橋之聘請加盟盛大網絡,受命改組陳天橋的“家族企業”,唐駿獲得的是260余萬股票期權。而唐駿之所以離開微軟加盟盛大網絡,原因是找到了“更讓他有激情”的崗位。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大多數老板聘請職業經理人時,往往對其寄托了太高的希望,以為都是企業高手,都有妙手回春的本領,便把創造企業神話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而此時職業經理人,如果是頭腦清醒,倒也能恰當處理,但有些職業經理人也忘乎所以,往往會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結果,企業的神話不是那么容易創造,雙方不得不在相互埋怨甚至指責聲中分道揚鑣。
用友前總裁何經華說:“職業經理人往往被要求創造很高的當期業績,以至于總裁實質上成了銷售總裁。這個定位導致職業經理人短視,制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計劃。”
從老板這方面看,通常很少有人完全放權讓經理人發揮,大多數是將經理人當成自己意志的執行者。面對強勢的創業型老板,職業經理人扮演的角色空間極其有限。格蘭仕總裁余堯昌自我定義為“打工的”。一位民營汽車企業的高管私下里說:“自己就是所謂的職業經理人,其實就是前臺接待,打理門面而已。”
以廣泛使用職業經理人而出名的萬科,曾經出現3位高管接連離職的現象。其中有曾任總經理的林少洲。林少洲在被王石調動工作崗位前兩天,正在信心百倍地設計開拓北京市場。突然一紙調令就下來了,事先沒有任何商量或者通知,令林少洲措手不及,使他感到自己“如同一塊磚,公司隨時可以搬。”
此外,還有待遇問題。有的經理人反映老板沒有兌現事先許諾的高薪或股票期權,經理人不好明說,只好心中暗自生怨。而以往的恩怨糾葛中,也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非我族類,其心必疑?
在眾多的老板與經理人的恩怨故事中,陸強華先后與黃宏生(黃宏生新聞,黃宏生說吧)和黃仕靈的故事,多少折射出了普遍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