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市場營銷多年,在咨詢策劃行業也有一兩年了,為客戶做過了或大或小的案例,感悟頗多,發現眾多企業普遍有焦灼心理。其實,“尋醫問藥”的結果不在于藥方的好壞,而是在于病企本身,畫龍點睛的故事中“點睛”才是關鍵,這個“點睛”就是要抓住了事務的本質,咨詢策劃體系的導入就是要逼著客戶不斷認識自己,去突破創新。
說到職業經理人,這是一個很商業化的說法,其實,從商者,只要我們不是老板,我們的身份其實都是職業經理人。不管是正規還是不正規,職業經理人就是打工者的官方稱謂,起碼,對于我們來說,這只是一份工作。為了工作,我們必須要盡心盡責,哪怕是跳槽,身份也不會因此而改變。
在做管理咨詢時也接觸過很多的職業經理人,在訪談和溝通時,大家似乎都有一種淡淡的無奈,滿足于現狀的在擔心公司的未來發展,不滿足于現狀的在抱怨競爭環境,不少主管都保留意見有再流動一下的可能。流動是為了更好地選擇,因為生活中總是有很多悖論,自己的老板或是主管的能力總是并不比自己強多少,如何與自己的老板或是主管友好相處?
首先,我是贊成經理人的流動是正常的,大家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原先的工作既然不能滿足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離開也不是一種壞事。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多一種生活的閱歷,也許可以觸動創業的想法,很多商海老板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再說,即使不濟,換一種工作環境也是有利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關鍵還是一個共存問題,如何與老板或是主管在工作上互相配合,互相發展?這也讓很多職業經理人困惑。員工與公司是簽有合約的,這就是一種勞務關系,每個老板的美好愿望就是希望員工能通曉天地,不要一分錢工資,天天滿勤。而員工都想干最少的活兒,拿最保險的工資,而且工資每年不斷長級。可是,這并不很現實。因此,史玉柱才會是商界中的傳奇,核心團隊始終不離不棄;馬云創業期的“十八羅漢”一年多未拿工資的故事在商界津津樂道。可是,此外還有誰都去做?即使有人效仿,成功與否還是未知數。我相信,肯定有很多這樣的團隊,到后來,員工和老板一起是石沉大海,因為,失敗了嘛。史玉柱和馬云的團隊其實已經不能看作是簡單的商業行為,普通的職業經理人都不會去學習的。
工作就是把事情做好。要想與同事、主管和老板共同把工作做到位,這其中免不了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在工作中都是必須的。專注才是工作成效的關鍵。有的經理人見到居高位者不如自己;有的經理人認為主管管理太強;有的經理人與同事之間搞不好關系;這都是可能存在的。但有一點職業經理人要明白:互補才能共生。
辭職或是牢騷滿腹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從業者,不管你是身處高管,還是底層業務者,在公司的組織架構中,只有公司發展了,個人的收益才能增加。在同一個平臺上一定要找好自己的位置。老板成功不僅只是在表面,沒有膽識即使是碰到了機遇,也是沒有用的。本職工作是否做到位了,主管只要是不出于私心,施壓也是出于公司的發展,沒有承受力也不會有爆發力,這對于工作閱歷也不是一件壞事。同事本是戰友,要多看對方的長處,爭執過多,往往到影響到工作心情,這又何必呢?公道自在人心,不能贏得了面子,卻輸掉了品性。其實,作為一個好的經理人是剛柔相濟的,是老板是共存共榮的關系,總是說在平臺上要實現自我價值,這個價值可不僅僅是一點工作經驗啊。
把公司的不規則變成規劃,把推動發展變為驅動發展,這才是職業經理人追求的目標。
有“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之稱的新華都總裁唐駿曾說過,作為一個新的經理人,首先想的不是去如何改變現有企業的體制和文化,首先要學會融洽。老板聘請自己,在資源上是一種互補,老板不擅長或是不好做的,就該由自己去做。職業經理人不是跟老板搶專長的,而應是老板能力的互補和延伸。
這句話真的是很有道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