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之后降低碳排放有巨大市場
誰能抓住 2 兆美元商機
哥本哈根大會被稱為“拯救人類的最后機會”,背后有著化石能源之后全球最大的商機。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測算,全球降低碳排放活動的市場將達到2兆(2萬億)美元。誰來瓜分這塊巨大誘人的“蛋糕”?
哥本哈根:瓜分空氣中的財富
哥本哈根會議是一場經濟、政治利益的爭奪戰。在這場大戲中,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日益展現出積極的姿態,紛紛主動提出減排目標。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責任與利益的天平上,拼命為自己加砝碼。
各國對減排目標的造勢和博弈,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新鮮空氣可以變成財富。《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有具體的減排目標,而發展中國家則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任務,因此產生的“碳額度”買賣已為今后更大規模的碳交易留下了基礎。對發達國家而言,減排標準越高,就必須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的短短幾年,國際碳市場爆炸式增長,據英國新能源財務公司發布的預測報告,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世界銀行統計顯示,盡管全球經濟在2008年下半年放緩,但2008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高達近1300億美元。世界銀行預測,預計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交易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歐美各國早已從方興未艾的碳交易中嘗到了甜頭。在匯豐推出的節能成分股公司中,美國企業節能減碳創造的收入最多,達1110億美元。日本企業的收入排在第二位,為1050億美元。德國和英國企業的收入分別為800億美元和140億美元。低碳能源發電創收3000億美元,在該行業總收入中占據最大比例,緊隨其后的是能源增效和能源管理產品。
歐盟排放貿易計劃是全球最大的配額市場。2008年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分別達到30.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和920億美元,占全球碳交易市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交易額的四分之三。歐元也因此成為全球碳金融市場上主要計價結算貨幣。
“碳足跡”倒逼產業升級
不久前,國內首筆碳中和交易悄然完成。交易的發起人上海濟豐包裝紙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向廈門一清潔能源公司支付對價,注銷了6266噸碳排放量,實現了碳中和。這6266噸碳是公司經過第三方盤查后認定的公司在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間產生的碳排放量。
說白了,就是上海濟豐花錢為自己的碳排放埋單,證明自己沒有危害地球。
據了解,國內市場上每噸碳的交易價在1—3歐元,碳檢測費、交易費是購買費用的2倍以上。粗略估計,上海濟豐花費了2—6萬歐元。一家紙業包裝企業,憑啥主動花幾萬歐元為空氣埋單?
上海濟豐碳排放項目負責人孫蓓表示:“國際上倡導綠色供應鏈,包裝行業也是綠色供應鏈的組成部分,我們愿意帶個好頭。”濟豐是總部位于美國圣地亞哥的紙類企業,一直在環境保護上大力投入。為碳排放埋單,固然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但其實也是對未來的精心布局。
在國外,行業標準掌握在前10%的企業手中,一旦他們建立起“低碳”標準,其他不能達標的企業將沒有出路,最終淘汰出局。濟豐已有更大的計劃,明年起每年拿出150萬—200萬元,為全國各地子公司碳排放埋單。
事實上,綠色供應鏈已經形成了新的門檻。日前,沃爾瑪已經要求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驗證,貼上不同顏色的碳標簽。大大小小的供應商開始爭先恐后地降低碳排放。以每家沃爾瑪直接供應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廠商計算,影響所及是全球超過500萬家工廠,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大量原材料企業、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都必須進行碳足跡驗證,承擔減排責任,否則跨國公司的訂單將與你無緣。
華碩電腦忙碌了整整一年,計算一臺筆記本電腦從零件生產、運輸到組裝、消費者使用,到最后送進回收站每個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數十名專員赴近兩千家零件供貨商的工廠,從員工餐廳的餐食、員工出差搭乘飛機算起,計算各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這一切,只是為了能在電腦上貼一張畫了腳印的貼紙。這張貼紙就是“碳足跡”認證。在一個微利行業,華碩為何花費如此代價?華碩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做,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市場淘汰!”
目前,跨國公司已經率先行動起來,紛紛通過各種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匯豐銀行推出豬糞回收的新業務,谷歌投入替代能源開發,國內企業有什么理由不重視低碳呢?
消除碳風險,抓住碳優勢
近日,一則提案引發了航空界的震蕩。歐盟提出將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計劃。從2012年起,只要飛過歐盟的天空,航空公司就要為所排放的含碳溫室氣體付費。歐盟一個“創意”,航空業就將支付高達24億歐元的環保成本,中國的十幾家航空公司也肯定繞不過“這片天空”。
在哥本哈根會議還未召開之際,歐盟、美國等國已經迫不及待推出碳關稅,想提前收獲低碳經濟的果實。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計劃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碳關稅”,對高耗能的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以使美國產品不失去競爭優勢。美國加州政府單獨宣布,將于2010年底開征碳關稅,估計頭三年可征稅達6310萬美元。這把“刀”,很可能砍到中國出口商頭上。
碳風險,將是未來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中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產業布局和商業模式,一些新興行業不一定具備碳優勢,而傳統行業反而可能具有碳優勢。日前,巴菲特以440億美元收購鐵路公司BNSF,難道不是看中鐵路是最節能、最低碳的運輸方式?盡早建立碳優勢的企業,可以最快拉開與競爭對手距離。《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指出,碳優勢,將是全球化趨勢下最持久的優勢。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低碳經濟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百萬美元GDP能耗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國企業在“節能降耗”上存在著巨大的降減空間,這當中也孕育著巨大的商機。以中國改造節能電網為例,就需要上萬億元人民幣的投入,不僅如此,在傳統的鋼鐵、水泥等行業,都需要節能改造,其市場潛力不可限量。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裁林健表示,低碳經濟促進了替代能源技術開發,推動了低碳產品面世,催生了一批低碳企業,又引發了綠色融資的需求,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鏈,帶來了新的增長點。目前,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掛牌項目中,僅節能減碳技術類項目就有52個,總標的達11.36億元。這,只是一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