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以前,美國電視有線新聞網(CNN)開始播出一條30秒的“中國制造”宣傳片,這則廣告將在CNN上持續投放六周,如今1/3的時間過去了,美國當地不知作何感想,倒是在國內,這短短的30秒引來了一番全民大討論。
新浪網上關于“中國制造”海外宣傳一事的一則網民投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眾觀點,近2.5萬人參與的投票中,超過3/4的參與者將票投給了“值得提倡”,質疑和不確定的聲音只占了不到1/4。民眾的肯定對于操作此事的相關部門來說固然是可喜的,加之“中國制造,世界合作”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曾經生硬地向世界推介中國的若干做法,讓人們覺著新鮮之余好像也看到了更多外界投來的友善目光。
我們愿意用國家營銷意識的蘇醒來解釋這件事情。從政府角度出面,嘗試通過相對市場的手段改變中國在國際上“世界工廠”的面貌這還是頭一次。雖說世界工廠沒什么不好,甚至我們能夠做到讓美國人民離了中國制造一天都過不下去。但我們心里也清楚,到目前為止,和中國制造直接畫等號的,不是超強產能,而是不那么好的質量。
廣告我們每天都會看,推介產品有這每天的幾十秒也就夠了。但這一次,我們的廣告為的是重新打造“中國制造”在有著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的形象,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文化滲透在國與國的交往中由來已久,而像我們這次植入硬廣告的做法大概算不上是特別高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正能夠重塑國家形象的往往是以文化為首的軟實力的輸出。日本的動漫、韓國的流行音樂、美利堅的大片都是潛移默化中將這個國家的文化符號刻在了我們心中,不僅讓我們全然不知甚至每每還為這些精神盛宴津津樂道。反觀我們這次邁出的這一步,值得肯定但也還有再論的余地。一時一地的硬廣投入恐怕遠不及水滴石穿的長遠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