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創業氛圍和環境似乎有些不同,創業的門檻高了:上升的物價和房價,日益增加的“國進民退”的案例,大規模的互聯網整治之風,還有之前出臺的嚴格的《勞動法》……
一位創業的朋友這樣寫道:“北京創業的成本高了,這么高的房價,我很難激勵同事,‘努力工作,再過幾年,我們可以買到房子’。所以,誰還樂意去創業呢,而公務員考試大軍日益浩蕩。”
但我們都知道,政府真的很努力和很盼望創業的人能多起來,都知道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救星。各地方政府在轟轟烈烈地舉辦創業培訓,迫切希望普通的民眾和大學生也能加入到創業大潮中。最喜歡引用的例子是:在美國,小企業雇用了半數以上的美國人,他們也比大企業更愿意向那些有著各種各樣工作力和需求的人提供工作機會,而新創辦的處于前兩年經營期的小企業,實際上提供了美國全部新增的就業機會。
中小企業也是整個國家由制造型轉向創新型、由外銷型轉向內需型的轉型先行軍,也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他們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走得最快,無論是創新產品和服務,還是尋找新市場?吹礁鞯卣蛨@區在京召開的招商會,大家就知道,大型跨國公司制造工廠已經不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們多么渴望,新的民營企業能夠帶動當地的發展(當然也有園區定位于招募央企入住),因此積極地吸引那些行業中的頂尖專家、接受過VC投資的企業,以及在國內外上市的民營企業。
然而,良好的意愿,卻總是不那么容易實現。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與大多數的規則制定者思路相反,創業者所缺乏的并不是資金,因為有足夠多的民間資本來支撐他們:那些涌向迪拜和海南樓市的熱錢,那些來自海外的資本,那些富裕起來的個人……市場會用自身的機制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創業成本中增加的不是資金、才智與心智的要求,不是市場空間的匱乏,而是環境與規則的不平等。規則制定者忘記了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是創造公平的比賽規則和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意味著所謂的許可證和規定,對所有企業都應該是一致的。尋租因不公平而產生,創業和創新也因此被扼殺。在日前的一個論壇上,連搜狐創始人張朝陽都悲觀地呼吁,要有一個鼓勵和保護創新的環境,制度要對所有人均等。
其次,我們過多地關注那些高成長企業和大企業,忽視了對小企業的關注和保護,忽視了對普通人創業機會均等的保護,忽視了一種創業文化的建立:我們可以平等地創業,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才智,改變自己和家人目前的生活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