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中國動漫行業正在醞釀一場火山噴發。
只是,將要噴發出來的究竟會是未來迪斯尼和若干實力派,還是朝生暮死的動漫小作坊,卻值得商榷。
這里有組讓人雞血的數字:截止目前,中國有8000家動漫制作公司,2009年中國原創動畫的年產量是18萬分鐘,這意味著在中國的電視頻道上,觀眾每天可以看到8個小時不重樣的原創動畫節目。而日本作為動漫大國,其動畫的年產量不過8萬分鐘。
但是,18萬分鐘之中,中國只出了《喜羊羊與灰太狼》這么一部有知名度的動畫片,F實是,喜羊羊的成功軌跡只是更明白地向同行證明了一件事:在中國,單靠制作原創動畫產品想養活一個企業,艱難且偶然。一位動漫人曾評價,喜羊羊沒有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
喜羊羊的創造者原創動力一開始就遵循一套歐美、日本傳統的產業模式:先做產品再鋪渠道,先做國內,再去海外。然而,在中國,出售動畫片給電視臺幾乎賺不到錢,動漫衍生品在市場上總有盜版競爭者捷足先登,至于走向海外,大多數動漫公司還停留在OEM的階段。本來,動畫就是個嚴重燒錢、回報周期非常長的行業,于是大多數沒有經濟實力的小公司只落得折戟半途,難逃出生天。
既然由制作入渠道的模式走不通,既然由海內入海外的模式國人想都不太敢想,何不干脆來個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事實上,已有一些素與動畫產業相關的企業在低調布局,希望以另類方式入場,他們打破原創動力模式,挾各自法寶向動畫制作領域這塊最難啃的骨頭進軍。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些動漫企業在練好內功之后,選擇了繞過中國直指海外主流市場,并希望從海外市場再殺回國內;一些在動漫渠道下游鋪路的公司則在壯大之后,挾著雄厚的資本和渠道經驗,選擇反攻上游,進入動漫制作環節。
它們,會是能抓著耗子的那只“好貓”嗎?
海外:做李安,而非張藝謀
當眾多競爭者用低價低質動畫產品在中國動畫市場上拼刺刀肉搏的時候,一些行業老資格卻情愿先放棄苦心經營多年的國內市場,轉攻海外。不同以往的動畫代工,這次他們試圖用中國制造的原創產品打動海外主流市場,一開始就讓自己的作品能做到國內外同步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