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打算向張藝謀、陳凱歌學習,而是要成為李安。因為,中國本土的電影至今還只能在海外的藝術院線發行,在國際影展的亮相也是為了在中國市場上為自己賺吆喝。而李安卻能平衡中西方欣賞口味,同時獲得在兩種市場上同等的商業成功。
今年5月,青青樹帶著動畫片《魁拔》的片花去參加戛納影展,這是繼去年新加坡電視節之后,青青樹第二次對海外市場投石問路。能獲邀請,是因為青青樹曾將另一部作品《地藏》的片花送交影展籌備處。戛納之行,為青青樹引來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地電影發行商的注目。這些發行商在影展結束后,便開始用Email的方式隨時與青青樹溝通《魁拔》的進度。
“每分每秒跟進我們的制作進展,隨著我們的進展來給片子漲價。”武寒青信心十足地說,“現在談定價格對我們不合適,我們能展示的東西少,價格也就低。對自己的東西有信心的話就憋到最后,讓發行商們競價去。”
“我們沒有能力拼低價格,但我們在原創動畫高品質競爭中能有更大空間,索性我們到一個更健康的市場上去。海外市場你只要做到跟他一樣的標準和水平,他明碼標價清清楚楚完全不用廢話,我們就要做到那樣一種水準。”說這話時,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青樹)CEO武寒青表情一派輕松,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比想象的要難得多。”
青青樹在中國的動漫行業已經潛伏了18個年頭,簡直算得上是中國動漫行業的人瑞。
18年來,青青樹搞過原創、接過代工,一路摸爬滾打,收入上小富即安。早幾年公司困難的時候,做了十幾年影視編劇的武寒青還和另一位創始人王川一起寫劇本賣錢,給員工開工資。折騰一圈,見證中國動漫行業中大小起落沉浮,在2004年,他們決定重返原創路線。只不過,這一次就是要做國際品質的精品動畫,一竿子打到海外市場去,要用國外的資本養活他們的原創,再讓海外觀眾跟中國觀眾一起掏腰包捧場。
選擇征戰海外市場,是青青樹基于對自己能力的認知以及中國市場在2004年出現的新變化所作出的決策。“2004年,國家又決定扶植動漫產業,我們感到這是個機會,但整個市場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我們停掉了國內與電視臺合作制片的項目,不再接單,專心把所有積累用在研發上。”武寒青說。
這需要點思想斗爭。憑借在行業內多年合作制片的積累,青青樹與國內所有的制片機構關系都不錯,從來不用為下一單生意在哪里而發愁。
不過,武寒青及公司的其他四位創始人(這五位還是交情頗鐵的哥們)心里清楚,國家扶植政策出臺、地方專項基金投入,反而壓低了動漫入場門檻,會將更多的低端動漫競爭者引入行業,這意味著可能出現惡性競爭。一個已出現的趨勢是,大家都選擇走低成本路線,500塊一分鐘的項目都有人敢接。“(這樣)這個市場不可能出現高品質的產品,”武寒青分析,“我們發現,大躍進的市場是沒有市場。出來的產品多但都是垃圾,價格自然降下來,那你到哪里去收回錢?”
此外,就連爭取政府扶植基金也演變成動漫企業專門組建團隊做政府公關。“我們不擅長這些事,它已經不是市場競爭而是政府公關競爭了。我們只能靠產品競爭。”武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