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小眾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小眾群體的在不同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以豆瓣網和百度貼吧為例,試闡明小眾在新的互聯網的低成本傳播環境下所蘊含的商業價值。
關鍵詞:小眾;互聯網;長尾理論;新媒體
一、引 言
什么是小眾?當下,小眾的概念更接近于 “味覺公眾”(taste publics)——即“以人們的某一個興趣或愛好而被劃分在一起的小群體”[1]。今天人們樂于推崇自己的小眾身份,時常自覺不自覺地把“小眾”與“品位”、“高雅”類似的字眼掛鉤,借此與庸俗的“大眾”相區分。事實上這只是誤讀。在小眾的范疇中,也有類似意大利邪典電影、僵尸電影、吸血鬼一族等等與無法稱之為“高雅”的存在(例如意大利邪典電影中就往往充斥著粗糙、夸張、惡心、色情的成分)。“小眾”所體現的,僅僅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差異性需求。
二、小眾群體的成長與發展
在“魔彈論”盛行的大眾傳播時代,潛藏在大眾中的小眾是“不存在”的。這種“不存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時現代大眾傳媒剛剛普及,受眾較被動,還未及時形成“使用與滿足”的習慣,難以形成主動性較強的小眾圈子;二是即便此時有了少量的小眾群體,但大眾傳媒的受眾廣泛,效果顯著,擁有巨大的市場,沒有必要考慮身為極少數的小眾群體。20世紀40年代后,隨著信息產業的日漸發達與信息的日益豐富,受眾對于信息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多。進入信息豐饒時代后,人們不再滿足于與所有人一樣接受同質化的內容,轉而要求更符合自身要求的服務。借此小眾群體也漸漸凸顯,得以為人所見,并形成一定規模。而傳統大眾化的傳媒也開始失去往日的威力,傳媒發展的趨勢就從以往簡單一般的大眾傳播就轉而趨向于分眾傳播,在一個個細分市場作業,以更好地滿足某一特定群體的需要。同時,分眾傳播也符合了當代廣告方市場細分,面向目標消費群的需要。
分眾化的特點是傳媒領會到自己需要為某一群體的受眾量身訂造內容。然而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則帶來了一個更新的格局。“當一樁新聞事件發生時,感興趣的團體馬上在因特網上張貼信息給其他人看。這個過程代表了傳統新聞業的一種轉變,在傳統新聞業中決策是從頂層向下流動的。編輯決定報道什么,并派遣記者收集事實。現在新聞史從底層開始,由接近于這個新聞主題或對此有興趣的人創造。”[2]必須承認即使在互聯網中,傳媒方還是占據統領地位,很多信息還是由上而下的。但自下而上,用戶方的力量也在逐漸增強。由用戶主導的微博的興起也將更進一步帶動這股潮流的壯大。互聯網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需要用戶主動地尋找才能得到,否則就是坐擁信息海洋卻不會下水。搜索引擎和RSS為人們提供了為自己定制信息,提取所需的有力工具。人們想要更積極地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而遠離媒體發布方的安排。
Web2.0表達出這一新時代的訴求:讓傳媒方退居到界面平臺的搭建,內容則留給用戶。于是傳媒開始不再負責整棟信息大廈的建筑,而只完成規劃與框架,一磚一瓦則由用戶加添。這些都刺激了用戶的主動性,他們很高興地在新媒體上創造屬于自己的內容,并尋求可以分享的人。而且,新媒體第一次給了用戶通過大眾傳媒去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的條件。借此許許多多的人們開始以某一事物為中心聚合成一個個的小群體。小眾的活力得到提升。那些生活中本就擁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因而無法與身邊人交流的“小眾”們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聯系到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到屬于自己的領域。這直接推動著小眾群體的擴大成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