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上去已經“火星撞地球”的360與騰 訊之爭,突然峰回路轉,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在騰 訊公司攤牌后,360發出公開信,決定擱置與騰 訊的爭執讓中國互聯網恢復平靜,并召回本次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扣扣保鏢”,這場涉及數億用戶的“網絡世界大戰”,這場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影響人群最大的網絡公共事件,這場必將會長久影響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案例,終于沒有向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方向發展,只強烈震蕩了一天的中國互聯網迅速恢復秩序。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在微博透露,監管部門昨日正式啟動調查程序,當天下午騰 訊和360分別到工信部接受詢問。這一信息,讓我們看到了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影子,但不管怎樣,在目前的結局下,數億用戶的權利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尊重,總是一件好事。
對于360與騰 訊之爭中的誰是誰非,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簡單下結論的算術題,需要專家甚至是歷史來作結論。但是,這一場差點釀成重大社會事件的爭執,卻是互聯網這一新興產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系統性挑戰——對這樣一個靠日新月異高技術支撐的虛擬世界,作為普通民眾和政府監管部門來說,都還不了解,更不知道該怎么去規范它們的競爭邊界和發展方向。因此,我們認為,這次360與騰 訊之爭的意義和價值,絕不能因為雙方退讓而不去認真研究和對待。雖然,這次“網絡世界大戰”只打了不到一天時間,但為什么這樣一場開始只是“口水戰”層面的糾紛,會升級演化為影響數億人的公共事件?這其中的經驗和教訓,以及由此產生的思想成果,又將對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乃至所有產業商業規則的確立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重大問題。
這次“網絡大戰”起因并不復雜,雙方最初口水仗的焦點在于Q Q到底有沒有掃描用戶的隱私。但遺憾的是,對這樣一個嚴重的指控,一方面,沒有司法或類司法調查,另一方面,騰 訊自然也難以通過司法調查或司法訴訟以證自己清白。
沒有司法部門和監管部門的有效介入,企業只能通過自己的辦法來解決爭端。騰 訊最大的資源,當然是坐擁數億早已把使用Q Q當作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已經上癮的忠誠用戶,讓用戶去打擊360,就成為騰 訊最有效、最有力的武器,但同時卻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其實,在此之前這樣的“網絡戰爭”已經發生過很多起,包括pps與pptv之爭、輸入法之爭等等,只是以前的“戰爭”所參與的企業沒有騰 訊這么大,所影響的用戶群更沒有這么廣,當然在公眾中的關注度自然也相對小一些。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鮮有監管部門主動介入。
政府監管部門不介入,從積極的角度看,是政府不干涉市場主體的具體經營活動。從消極的角度看,也有監管部門缺少監管辦法和能力的問題;ヂ摼W產業只有短短20多年的歷史,但產業發展速度、技術進步速度、業態變化速度,都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我們國家的法律屬于大陸法系,是以預先制定的“成文法”去規范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各種事情。這也是造成很多政府部門執法困局的原因所在——對法律條文沒有作過具體規定的新鮮事物,往往就找不到監管的依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