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與一些普通團購網站相比,多數銀行的國有背景更能給人以安全感的。
按照GroupOn半年凈營收5000萬美元的利益誘惑,銀行完全沒有理由忽視團購這個市場,況且國內電子商務的遠景廣闊。可為什么他們遲遲沒有動作呢?
如果對于銀行來說,根本不缺這點利潤,沒有必要為此大費周章的話,那么從激活信用卡消費頻度的角度考慮,就應該與銀行的意愿不謀而合了吧?信用卡發卡增速的放緩,意味著跑馬圈地時代接近尾聲,如何將批發出去的透支額度調動起來,不僅是發卡后效應的自然承接,也是信用卡業務必須面對的盈利考驗。而團購模式正巧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因為團購用戶的重復消費頻次很高,每天都會關注新推出的團購產品,習慣所帶來的消費黏度使得只需要較小的營銷投入,就能產生細水長流的利潤回報。唯一要費思量的是,究竟推出哪些產品才是現有的持卡人所感興趣的,能把用戶從現在的團購網站吸引到自己的網站上來?
日益變化的商業氣候在考驗著銀行的適應和創新能力。借用比爾·蓋茨的一個論斷:“傳統銀行是要在21世紀滅絕的一批恐龍”。人類社會的網絡化生存迫使銀行運用互聯網視角來看待問題。還好距離白堊紀還有足夠的時間,一切都來得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