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歲末年初,都會上演“借殼重組”行情。截至11月以來,今年資本市場的借殼上市案例可謂層出不窮。不過,本報記者通過研究發現,今年A股借殼市場呈現三大新特征:深市主板公司比較活躍;借殼主體呈現行業多元化;有些借殼有前兆可循。
深市主板“績憂股”異動多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深市主板發布借殼方案的公司達到了20余家,尚不包括有借殼方“現身”但方案尚未披露的上市公司。相對于滬市主板公司,深市擁有相當數量市值小的公司,除了那些ST公司外,其中那些業績連年微利或下滑,但資產情況相對清晰的公司也容易成為借殼對象。有熟悉并購重組業務的投行人士分析認為,深市主板由于缺乏“新鮮血液(IPO)”進來,那么通過借殼、資產注入等方式引優秀資產入場,則可以起到活躍深市主板的作用。而且,這樣也能倒逼“績憂”公司改頭換臉。比如,近期漲幅驚人的*ST威達及*ST阿繼就是深市主板公司。
今年最典型的借殼案例是“老大難”*ST威達。雖然該公司一直未曾暫停上市,但因為整改未完成,自2008年2月18日開始一直處于停牌狀態,并于2008年3月7日涉嫌虛假信息披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在這期間,公司也開始了籌劃進行重大資產重組,雖然從2008年開始重組方盛達集團已經開始磋商重組事項,但直到今年5月5日,*ST威達方才披露重組預案,重組方將內蒙古銀都礦業62.96%股權與公司全部資產進行置換。從原來的生物制品到如今的有色金屬開發,*ST威達從一個績差公司變身成如今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有色金屬股,股價更是一飛沖天,由停牌前的6.64元漲至近期31元。
通過重組*ST阿繼實現借殼上市的佳電股份則是另一種“預期”,由于公司大股東存在著困擾多年未完成的股改承諾,因此*ST阿繼的重組勢在必行,只不過由于哈電集團原計劃注入的資產與其H股上市公司相關,因此注入A股可能性很低,因此困擾著公司的是重組的方式和重組方花落誰家的問題。而公司在幾個月的停牌之后,拋出了通過資產置換注入佳電股份股權的方案,作為特種電機龍頭的借殼方資質被市場看好,由此公司股價也連續漲停至今。
借殼主體發生明顯變化
據上證報資訊初步統計,截至11月,實施借殼的公司包括了三環股份、*ST光華、*ST匯通、領先科技、武漢塑料等20余家公司,其中ST類公司占到了一半。而借殼方涵蓋了能源、石化、金屬、傳媒等多個領域,以往幾年非常熱衷于借殼的房地產企業幾乎“銷聲匿跡”,這顯然與國家從嚴調控房地產政策密不可分。
從今年深市主板借殼案例看,借殼方呈現了行業多樣性,而且具有明顯的市場熱點傾向性。例如“三網融合”背景下,武漢塑料和光華控股,分別對應的是湖北省廣電網絡整合以及廣東有線網絡資產的整體上市;領先科技、三環股份分別為中油金鴻和湖北能源借殼,天然氣和水電均為公用事業領域,資源類的*ST威達、*ST偏轉更是引發了市場的熱議。但與此同時,房地產公司的借殼已經淡出人們市場。一個最鮮明的例子是,今年綠景地產通過重組將獲得海航集團注入旗下酒店類,而該公司原借殼方香港天譽置業的退出就是礙于內地房地產業務發展受限,由此才放棄殼資源。當然*ST炎黃昨日也披露稱,鑒于目前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導致各方原協議在執行中存在不確定因素,經潤豐投資集團提議并經各方友好協商,終止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及相關協議。此外,*ST方向、ST星美因房地產調控等因素,均放棄重組或先行撤回申請,“伺機而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