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業到分手,從過程和結果來看,李彥宏和徐勇的經歷,都是一個完美的故事。
雖然有外界猜疑,和李彥宏之間產生矛盾,肯定是徐勇離開百度的原因之一。客觀地說,徐勇在百度的權力和影響力確實有一個逐漸被削弱的過程,但這并不妨礙徐勇平穩地離開百度。
在今天,很少有人提起李彥宏和徐勇的分手,原因就是,徐勇的離開并未對百度產生任何不利的影響。在中國,企業高層的變化常常會引起人事地震,鬧得沸沸揚揚,轟轟烈烈。和某些事例相比,徐勇的離開確實有點過于“安靜”了。
徐勇為什么離開,只有當事人李彥宏和徐勇最清楚。作為局外人,我們可以去分析、去揣測、去推理。但不論如何,誰都不能否認,李彥宏和徐勇都是“勝利者”。分手并沒有破壞兩人之間的關系——他們仍然對彼此保持著尊重和感激。2005年 8月5日,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徐勇和李彥宏笑得一樣燦爛。作為聯合創始人,徐勇擁有百度7%的股份。從控制權上看,徐勇失去了百度,但他卻獲得了億萬財富和繼續實現夢想的空間,豈不美哉?
李彥宏和徐勇的分手為何如此完美?梳理他們的創業過程,我們會發現,應該把其歸功于成熟的創業文化和機制。
李彥宏和徐勇都很推崇硅谷,李彥宏寫過《硅谷商戰》,徐勇拍過《走進硅谷》,硅谷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從一開始創業,李彥宏和徐勇就在以成熟的商業規則為準繩。例如,1999年11月,李彥宏約徐勇到家談事。剛一落座,李彥宏就拿出了一份保密協議。在徐勇簽完保密協議后,李彥宏才道出自己想回國創業的想法。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雖然兩人是好朋友,但在涉及到商業問題時,還是“在商言商”。
定好創業計劃后,李彥宏和徐勇開始尋找風險投資商。在尋找風投的過程中,曾有一家投資機構表示想獨家投資,但被兩人婉拒了。李彥宏和徐勇認為,如果只有一個投資商,會造成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均衡。最終,他們選擇了兩個投資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雖然沒有詳細的信息披露,但我們可以肯定,在李彥宏和徐勇簽署的創業協議里,肯定會對股權的分配、創始人的退出機制等有著清晰的規定。
2001年,在百度的發展方向上,李彥宏和徐勇產生了重大分歧。在李彥宏的堅持下,董事會還是決定讓其嘗試一下全新的思路。這同樣體現了規則的力量,作為個人,徐勇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董事會的決議是必須要堅決執行的。
回顧百度的發展軌跡,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徐勇可以“風平浪靜”地離開百度:當兩人的分歧不可調和,當某個人有了新的追求,他們不必大吵大鬧,他們可以像當年簽署保密協議一樣,自然地、友好地說分手。
李彥宏和徐勇的啟示意義在于:在商業文化日益濃厚的今天,從創業之初開始,創業者就要學會運用商業規則去處理事情。模糊的股權和不完善的退出機制很可能會成為“定時炸彈”,在企業運轉到某一時刻時突然爆炸,讓企業和創業者都蒙受重大的創傷。
另外,創業者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在一些分析中,有人把徐勇定義為失敗者,因為徐勇“出局”了,這是一種大錯特錯的觀點。成功并不是必須要掌控某個企業,當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你就是成功的。我們一定要拋棄那種狹隘的價值觀和占有欲——只有獨贏,沒有共贏。實際上,在創業后實現財富自由,再功成身退,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