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錯誤的假設可能害你遠離真相
從前有個聰明老人,擁有一棵蘋果樹。這棵樹長得很好,不需要怎么照顧,每年結實累累,全部賣掉可得100美元。老人想要退休,換個新環境住,決定把樹賣掉。他在《華爾街日報》的商業機會版刊登廣告,說希望按“最好的出價”賣樹。
轉移注意力
第一個人看了廣告后出價50美元,他說,這是他把樹砍了賣給別人當柴燒所能得到的收入。老人斥責他:“你到底在胡言亂語些什么?你出的價格只是這棵樹的殘余價值(Salvage Value)。對一棵蘋果樹來說,或者這棵樹停止結果,或者如果蘋果樹砍成木柴出售的價格很高,作為木材來源的價值高于出售蘋果的價值,你出的可能是好價格。但顯然你不懂這些事情,所以不了解我的樹價值遠不止50美元。”
第二個人上門拜訪老人,出價100美元買樹。她說:“蘋果就快成熟了,賣掉今年的收獲量,正好是這個價格。”老人說:“你比第一個人有腦筋。至少你看出這棵樹結蘋果的價值高于當柴燒。但100美元不是正確的價格。你并沒有想到明年和以后各年蘋果收獲的價值。請把100美元收回去,到別的地方去買吧。”
第三個人是年輕人,剛從商學院輟學出來。他說:“我打算在因特網上賣蘋果。我估計這棵樹至少能再活十五年。如果我每年賣蘋果得到100美元的收入,總收入將是1500美元。所以我出1500美元買你的樹。”老人嘆道:“喔,不,和我談過的人,都不像你對現實那么無知。”
“距今十五年你賣蘋果所得的100美元,價值當然比不上今天的100美元。其實,如果你把41.73美元放在銀行賬戶,以年復利6%計算,到了第十五年結束,這筆小錢會增加為100美元。因此,假設利率為6%,十五年后價值100美元的蘋果,折合現值只有41.73美元,不是100美元。”仁慈的老人勸他,“請把你的1500美元拿去投資安全的高評級公司債[127.73 -0.03%],并且重回商學院,多學一些財務知識。”
不久來了一位富有的醫生,他說:“我對蘋果樹懂得不多,但曉得自己要什么。我愿意以市價買它。上一位買主向你出價1500美元買樹,所以我想它一定有那個價值。”
老人勸道:“你應該找一位有見識的投資顧問幫你的忙才是。如果真的有個市場,經常交易蘋果樹,它們的售價或許能作為參考。但我們不只沒有這樣的市場,就算有,把價格當做價值,和上一個笨蛋或前面幾個的愚蠢沒有兩樣。請把錢拿走。”
下一位買主是學會計的學生,看過老人的賬簿之后說:“你的賬簿上記載著,十年前你用75美元買下這棵樹。另外,你沒有攤提折舊。我不曉得這是不是符合公認會計原則,就算符合,那么這棵樹的賬面價值是75美元,我按這個價格買下。”
老人語帶責備:“唉,你們這些學生學得多,懂得少。這棵樹的賬面價值確實是75美元沒錯,但任何笨蛋都知道它的價值遠高于此。你最好回學校去,看能不能找到一本書告訴你,你的數字怎么用效果更好。”
對談盈余
最后一位可能的買主來找老人,是個年輕的證券營業員,剛從商學院畢業。她急于一展所學,也要求看賬簿。幾個小時后,她回來找老人,說已經根據盈余的現值算出蘋果樹的價值,準備出個價。老人大感興趣,請她繼續發表意見。
年輕女士解釋道,雖然去年出售蘋果獲得100美元的收入,但這個數字不是蘋果樹實現的利潤。蘋果樹需要花一些費用,如施肥、修枝、使用工具、采摘、運送到鎮內Cye.com.cn出售的成本。必須有人來做這些事,付給這些人的薪資應該從蘋果樹的收入中扣除。此外,這棵樹的買價或成本算是費用。在蘋果樹可以采收的壽期內,每年都應該考慮這方面的一部分成本。最后,還有稅的問題。她的結論是這棵樹去年創造的利潤為50美元。
“哇!”老人臉紅起來,“我還以為靠這棵樹賺了100美元。”
她解釋說:“那是因為你沒有根據公認會計原則,只看收入,沒看費用。在會計師眼中,不一定要開支票才算是費用。比方說,你買了一輛旅行車,有時會用它載運蘋果到市場。旅行車可以使用一段時間,每一年,原始成本有一部分必須從收入中扣除。即使你買車的支出是一次付清,一部分成本也必須分攤到未來幾年。會計師稱之為折舊。我想,你在計算利潤時,從來沒有考慮這一點。”
“我想你說得對,”他答道,“愿聞其詳。”
“我也翻閱了賬簿中前幾年的記錄,發現有些年頭這棵樹結的蘋果比其他年頭少、價格時高時低、成本并非每年完全相同。僅以過去三年的平均值來看,我算出這棵樹的合理盈余是45美元。但在計算價值時,這只不過做了一半的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