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與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先生交談,談及國內創業投資行業這十多年發展,我們都由衷感到高興,但談及創業板推出后出現的高PE的IPO、全民PE、準上市的企業被創業投資機構擠破門檻的現象,我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擔憂,創業投資業的浮躁是否會引發下一輪的危機。在各種公開場合,經常也會有人提問,國內創業投資行業這種火爆現狀能否持久?
創業投資行業的火爆現狀能否持久,能持續多長時間,我無法解答。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是自然界的規律,這規律適合任何行業,同樣可以嫁接到創業投資行業。創業投資行業有春意盎然的春天、繁花似錦的夏天、火紅熾熱的秋天,同樣會有白雪皚皚、寒風凜冽的冬天。
我國創業投資行業就是從冬天中熬出來的,不僅我國創業投資行業有冬天,美國的創業投資行業在2001年也曾遭遇寒流,香港的創業板也長時間處于冬眠狀態,此文專門講的就是創業投資行業冬天的故事。
美國創投行業遭遇過寒流
美國的創業投資業是世界公認的成功行業,也是各國同行學習借鑒的楷模。2001年上半年,我曾率深圳深創新投資公司同事赴美考察,隨團的有公司的李萬壽、陳瑋、王守仁等主要干部。當時我們不僅去了美國東部的紐約,也去了西部洛杉磯和舊金山,重點考察的還是美國硅谷。當時我們不僅接觸了美國主流創業投資機構,也接觸了美國眾多創業企業,回來后我曾寫了《走近美國VC》一文。
那次考察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美國創業投資行業的強大,也不是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發達,而是當時美國創業投資行業遭遇到的強大寒流。
那個冬天開始應該是以全球網絡經濟泡沫驟然破滅為標志。2000年前后美國經濟發展急劇放緩,互聯網經濟在經歷了眼花繚亂的聒噪和肆無忌憚的狂歡之后開始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的最高點5132.62(2000年3月10日)一路下滑跌至1619.58(2001年4月4日),其中網絡股票跌幅更大。納指的狂跌嚴重打擊了美國創業投資行業,當時我們所接觸的美國創業投資機構都表示,這次慘跌對美國創業投資行業影響是前所未有的,超過了1987年那場世界性的股災。
這種影響表現在:一是創業投資家身價大跌。此前在美國創業投資家和我國這兩年創業投資家很相似,一旦被投資企業IPO上市,公司股東馬上身價倍增,由于美國創業投資家一般在IPO上市后并不立即拋售所持股份,他們的身價是靠市值衡量,因此納斯達克的慘跌使不少創業投資家身價大跌,其中投資網絡的更慘,很多人身價跌了九成多,自喻成了 “90%俱樂部”的成員;二是美國創業投資機構普遍收縮投資,他們或是不敢投了,或是沒錢投了。2001年第一季度美國創業投資總額為101億美元,之前一個季度投資總額是261億美元;三是美國的創業投資機構對項目投資是慎之又慎,此前一個可能上市的投資項目會引來眾多的創業投資機構瘋搶,但當時由于新募集資金困難,很少有創投機構愿意充當項目的牽頭融資人。2001年第一季度美國創業投資行業新募集基金額為161億美元,比之前一季度相比下降32%;四是創業企業難為無米之炊。此前美國創業企業都有創業投資機構為其設計的多次融資計劃,企業對創業投資機構有很大依賴性,可當時創業投資機構是自顧不暇,導致很多創業企業的融資計劃成為泡影,其發展自然受到打擊;五是小創業投資機構數目在急劇減少。那一年的美國創業投資機構遭到嚴重打擊,小創業投資機構受到打擊更大,出現小創業投資基金謀求大基金兼并的趨勢;六是IPO上市數量大大減少。此前一年,美國有創業投資支持的IPO上市企業有200家,而2001年第一季度僅有5家,很多原打算IPO上市的企業都轉向收購兼并。
那一年,接待我們的是美國硅谷銀行的執行董事關連強先生。他當時形容美國創業投資行業面臨的危機就一句話:“回到了從前,回到了根本”。此前兩年美國創業投資行業由于賺錢容易,投資很隨便,什么傳統市盈率、什么現金貼現估值,統統見鬼去吧。當時大家炒作的是“眼球經濟”、嘴里鼓吹的是點擊率,手中揮舞的是市夢率大棒,過去一個企業上市需要7年,現在一個企業從創業到上市兩、三年就完成了。這種情況下,還要那些傳統的估值標準干嘛?泡沫之后,創業投資機構和創業企業都開始冷靜了,經過對一些新經濟理論反思之后,投資的價值衡量標準重新回到傳統的市盈率上,創業企業上市時間又變成了7年左右。我記得當時我們還問關先生,一旦美國納斯達克再次走強,這種只講眼球經濟、點擊率、市夢率情況會不會再次盛行?關先生回答是不可能,因為人們不應該犯同樣的錯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