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創投的寒冷冬天
國內創業投資行業也有過寒冷的冬天。國內創業投資行業真正起步于1999年,背景是深交所創業板開始籌設。99年前后幾年,國內創業投資行業出現了一段發展高潮,僅深圳市兩年間就出現百多家創業投資機構。之后因為創業板并沒有很快推出,創業投資沒有資金回流渠道,很快進入步履艱難的停滯時期。可以說,在中小板推出前、2001年至2005年那幾年是國內創業投資行業的冬天,深圳大部分創業投資機構都沒能從那個冬天中挺過來,目前國內創業行業中的活躍分子也都是從那個階段熬過來的。
今天提及深圳創新投資集團,眾多媒體都冠以國內“最大的官辦VC”,但我清楚,其成長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那個冬季它有憂愁也有煩惱,更有一段外人甚少了解的艱辛歲月。
2002年下半年后我因工作需要離開深圳創新投資公司,但仍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我記得很多次董事會開的異常艱難,已投資的項目難以見效,委托證券公司的理財資金又因證券行業全面虧損有可能成為壞帳。面對股東的質疑,我的后任有口難辯,董事長也是憂心忡忡,只能好言安撫各位股東,作為前總裁的我也甚感難堪。記得當時深圳創新投資公司有一家股東找我,希望我能把他們的股份轉讓出去。人家為什么找我?很明白:“是你拉我們入深創投的伙,你可別讓我們栽了”。之前2000年也有股東由于自身原因希望轉讓股份,當時我們沒費多大勁就給溢價轉讓了。但可這次情況完全不同,創業板冰封,大家都認為創業投資行業無發展前景。我們經過多方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接手這部分股份的投資方,但新投資方提出要折價,經過討價還價之后,這家股東給出了底線——打七折,但接手者還是嫌高,最終交易是不了了之。后來這家股東和我們又找了很多下家,都沒人愿意接下這部分股份。這家股東最終是被迫陪著深圳創新投資公司熬過了國內創業投資行業那個最寒冷的冬天,但卻幸運的成為國內創業投資行業第一桶金的得益者。
難啊!至今與一些深圳創新投資公司老同事聚會回憶那段經歷,都甚為感嘆:“當時深創投的高管人員的日子真不好過!”。當時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秘書長王守仁告訴我,同業公會的百多家會員大部分日子都很艱難,有的散了,有的改行了,能夠頂著艱難而堅持下來的只有十多家。有一次,我在北京見到原深圳21世紀創業投資公司總經理,相互回憶起那段在深圳做創業投資的經歷感嘆萬分。他比我年輕很多,曾是深圳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活躍分子,但在那個冬季,老挨投資人訓斥,一氣之下,他就辭職到了北京,現在仍干創業投資。
柳暗花明又一春,2005年中小板開設,證券業經過整頓后開始復蘇,創業投資行業也開始解凍并迎來了春天,投資的企業接二連三的上市,委托理財資金可以安全收回了,深圳創新投資公司開始再創輝煌,成為國內創業投資行業的佼佼者。
香港創業板冬季太漫長
相比之下,香港創業板更慘,至今仍舊在冬季中沒有走出。當年在國內創業板還在眾說不一的時候,香港聯交所已經捷足先登,1999年11月推出了創業板,即“第二板”市場,成立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歷史。但香港創業板經歷了成立初期火爆場面之后,很快就進入冬眠狀態,截至2011年2月底,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共計169家,比2005年高峰時同期減少了36家。
由于香港投資者偏好地產和銀行股,缺乏投資推動力的香港創業板陷入長時間冬眠狀態,何時復蘇?相信無人知曉。
記得香港創業板剛開設時,香港一家證券公司很快成為保薦上創業板最多的保薦商。取得這一成績最大功臣就是這家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負責人李先生,他帶領團隊做了大量工作,一度成為香港創業板的先鋒人物。但好景不長,李先生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大堆創業板項目成為公司的負累。由于創業板低迷,營銷部門為把這些股票銷售出去犯愁,經紀部門為這些股票上市后只跌不漲面對客戶抱怨而犯愁,公司領導為銷不出去的那部分股票犯愁。我是該公司的董事,初期董事會對公司在創業板所取得的成績都很高興,但隨著香港創業板火爆場面消失,不滿和抱怨代替了贊譽。李先生為之感到委屈,最后不得不離職而去,此后該證券公司創業板項目少有問津,香港創業板發展也少了一位積極推動者。
筆者相信國內創業板不會步香港創業板后塵,也相信國內創業投資行業將有一段較好的發展時期,但很難說美國創業投資行業2001年那段日子不會在國內重現。
創業投資也被稱為風險投資,現在國內曾有媒體把風險投資稱為 “瘋投”,比喻的有些難堪,但所指現象確有存在:搶項目有些“瘋”,互相抬價有些“瘋”,IPO尋價競價有點“瘋”,二級市場操作有點“瘋”。
一句話,“上帝要誰滅亡,先讓其瘋狂”,今天這里談創業投資行業冬天的故事,主要是講理性投資的重要性。創業投資從“播種”到收獲一般要五年左右時間,今天的投資是否成功要五年以后才知道,誰都很難斷言這期間有無寒流,因此,創業投資更需謹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