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中國是政府和百姓對于電動車期望值最高的國家。**********本k文k來k源k于k創k業k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一項跨國調查顯示,60%的中國受訪者稱,會考慮購買電動車。比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意大利和法國的調查結果高出近5倍。
但與一切創新產品一樣,電動車商用,要分兩步走:第一,完成研發過程,拿出安全可靠完善的商品;第二,商品接受市場考驗,消費者是否買得起,用得是否可心,日常維護是否方便。
中國的電動車研發,比起國際先進水平還是小學生。還處于從電池做起的階段。電池組的集成,電控、電機的開發匹配,到車體的設計制造,幾乎都是從無到有,難以一蹴而就。電動車離成熟的商品尚有很大距離,沒有經過一般汽車在極端冷熱溫度和10萬公里以上的路試。
即使過些年,中國的電動車成熟了,它也未必能成為傳統汽車大面積的替代品。電動車是一種與汽車能源結構完全不同的新型出行工具。配套設施是否跟得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能否適應,絕不是大轟大嗡可以應對的。**********本k文k來k源k于k創k業k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先說動力電池的規格統一,現在國際上小有成功的電動車,只有電池單體是買來的,汽車廠商再把幾百個單體集合成電池組、電池包。集成控制軟件都是企業的核心技術,各有各的訣竅,由誰來做統一度量衡的秦始皇?充電站誰來建,網點如何規劃,標準如何統一?
再說駕駛習慣。2008年,筆者曾經在洛杉磯試駕寶馬的Mini-E電動車,在街上走錯了路,突然緊張起來,生怕電力耗完停在路上。這種心理壓力是不開電動車的人難以體驗的。通用汽車的技術專家告訴我:當年壓垮上一代電動車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這種“距離恐懼”。
電動車的能源 電從哪里來?來自電動車權威人士的應對石破天驚:“我國目前每天有超過9億度的低谷電(意即不用就白白浪費的電 筆者注),可供5000萬輛電動車充電。”**********本k文k來k源k于k創k業k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然而細細一想,不對了,大城市每逢夏季高溫,晚上家家開空調,用的也是夜間低谷電,怎么城市電網就往往不堪重負呢?如果再加上幾百萬輛電動車徹夜用增強電流同時充電,電網能夠扛得住嗎?**********本k文k來k源k于k創k業k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電動車要建立完全獨立的充電網絡,不管這筆巨額投資由誰出,是國家,是電力公司,還是生產廠商,都還有商量。但是專家和官員們是否想到:加油是動態的(一兩分鐘),充電卻是靜態的(幾個鐘頭);加油站占的是兩條車道,充電站占的卻是一大片停車場。而且充電的頻次比加油高得多,網絡密得多,如果“取代”傳統汽車真能實現,光是在擁堵不堪的城市中安排每天數百萬輛電動車的充電站用地,就是一個死結。**********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在國外,電動車追求的不是對汽車的替代,而是短程的補充。于是筆者想,何不換個思路,把電動車的起點定位,從“替代”汽車轉向于電動自行車的升級。中國已經是年產千萬輛級的電動自行車泱泱大國。生產小型,甚至更多微型的電動車,主要滿足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衛星城人們日常的出行需求,讓過去騎電動自行車、騎自行車的億萬同胞出行時不再頂風冒雨,不是更加功德無量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