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的存在使獲得信息和好新聞的成本為零,人們已經習慣免費新聞,但這應該改變,獲得好新聞應付費,因為產生好新聞的成本是很高的。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信息免費已經成為共識,但這是錯誤的常識。汽車、房子和鉆石都不是免費的,那些宣傳“數字化信息應該免費獲得”的人只是因為自己不愿為新聞、音樂、電影以及其他類型信息付費。那些通過提供免費信息獲得驚人利潤的大公司也是這種言論的支持者。
但制造好的信息,例如創造優秀音樂和偉大電影,是非常昂貴的,當然很多人創造信息并非以賺錢為目的,例如作家寫作是為了讓更多人和政策制定者受他的思想影響。不過普遍而言,深入的調查,準確而文字精良的新聞,廣泛的相關背景消息,這類信息的產生伴隨著高成本投入,顯然應該付費才能享用。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制造好的信息需要投入精力,進行背景研究,事實核對,所有原材料都要經過一再編輯和校對;優秀作家和記者是多年訓練的成果,好的信息并非那些在口頭和手指間隨意傳播的簡單文字,好的文章和報道是作者花無數小時仔細雕琢,用詞句和段落組成的精美雕塑。
好的信息不僅應為成本高而收費,更因為其珍貴性。提倡信息免費的人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把信息傳播、復制和重組成本降到難以度量的低水平,但信息對于接受者的影響,有時候也是難以度量的珍貴。隨著技術普及和免費信念的滲透,“低廉”和“珍貴”的平衡被完全打破。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如果生產一樣東西獲利低于制造成本,那么生產量就會減少直至為零。這是全球新聞機構面臨的現狀,如果利潤沒有了,生產的只能是那些低成本的、低技術含量、劣質的口水新聞。
解放信息的意義在于解放獲得優質信息的成本,如果不能降低信息的制造成本,那么信息的獲得就不應該是免費的。2008年銀行界賺了大錢,結果把風險讓所有納稅人承擔,今天的類似google這樣的新聞網站將免費獲得的新聞通過互聯網平臺讓更多人免費獲得,然后利用廣告賺錢,這和華爾街的行為如出一轍。這種行為讓專業記者和專業圖片社、新聞機構處于非常被動的境地。
目前yahoo等網站的做法沒有任何違法違規的地方,而互聯網時代,這個過度聯系的時代的一個特征就是,轉移成本發橫財的機會比任何時候都多。是時候將信息市場重新整頓了,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好的信息,否則優質信息只會越來越少。《華爾街日報》正在嘗試,不付費就不能獲得最好的深度報道,報紙每周收費3.99美元,這些內容在互聯網上沒有,《紐約時報》也開始對網絡讀者收費,其他優質新聞的制造商也應該勇敢收費。Yahoo等將成本轉移的機構也應向讀者收費,這樣算是對新聞制造商的彌補,這些機構應該成為優質新聞的“零售商”。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支持而非摧毀優質新聞來源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所在。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_權$所有
□Bill Davidow (高科技行業領袖和風險投資家)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點評: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電腦、智能手機等手段隨時隨地分享各種信息,了解各種見聞。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信息的要求更加精確與實用,因此就有了對優質信息的迫切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商業化操作。付費優質信息,勢在必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